分享

白水话中医之六 中医辨病与辩证

 白水话中医 2017-12-05
   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探索疾病的本质并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的责任。所以,无论中医西医,辨病论治都是根本,是“纲”。只有在暂时找不到疾病的“本质”时,退而求其次,才进行辩证(症)论治。可是,相对很多种疾病“本质”的“无限复杂性”,医学是“有限的”,所以,无论中医西医,有时候是辨病论治,有时候是辨病与辩证(症)结合论治,有时候只能是辩证(症)论治。
    西医从一个病的发生原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有较详细的研究和认识,治疗疾病强调先明确诊断,就是“辨病论治”。但是,不是所有"病"的概念都是较明确的,对一些疾病的研究不是很透彻,甚至对部分疾病所知甚少,这样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辨病论治,只能对症治疗。还有一些疾病的并发症,大多数采用对症治疗。 
 
      古代中医应该是先有病的慨念,后有证的慨念,证是从属于病的。古代中医都是以辨病为纲,辩证为目。
  中医有以单一症状为病名的,如咳嗽;有以症候群为病名的,如踝厥;有以病机为病名的,如痹。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两种文体,成书时间较《足臂十 一脉灸经》稍晚,《阴阳十一脉灸经》共记载了所主的147种疾病,并将各脉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区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
  《伤寒论》中说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讲的是以辨病为纲,以辨脉证为目。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按三阴三阳分类给疾病命名,就象西医按系统命名疾病一样,有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细分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中医的太阳病也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疾病。《伤寒论》中桂枝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打药,柴胡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打药,大黄是治疗阳明病的主打药,然后,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等。
  明吴又可主张辨病施治,他说:“万物各有所制,在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所致,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治,能知此物制物,只须一药之到而病自己,不烦君臣佐使加减之劳矣。”清徐灵胎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提出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应该是民国后期与新中国时期中医人士的观点,自从西医传人中国后,由于西医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将病的病理信息(症状、体征、检验、病理、特殊仪器检查结果等)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和分类,从微观至宏观都有较详细的了解,可以说是"胸中有数"。现代医学通过物理的、生物的、实验室的各方面的检查所得出“病”的证据,超出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如急性肾炎浮肿等症状已消除,在过去病人和医生都认为病已痊愈,现在检验小便尚有蛋白尿和红细胞,医生与病人都认为病未痊愈;又如有的乙型肝炎患者什么症状,可是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增多,或乙肝两对半阳性,就不能认为病人无病或已治愈。因此,西医对病的认识方法成为医学的主流,中医的病名逐渐为西医的病名所代替,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中医逐步不提或少提辨病论治了,只提或重点提辩证论治。可见,现在中医说辩证论治是精髓,实在是被人逼到墙角了。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方法不同,治病思维模式不同,治疗手段不同,但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对一个具体的病人来说,病的本质结论只能是一种;即一个具体病的本质,不会因医生的意志而发生改变。所以,中医可以完全借用西医已经成熟的疾病名称,再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辨析西医各个具体的疾病,通过实践找出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中医药治疗手段。比如,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用雷公藤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马钱子中药复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商陆中药复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砒霜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
  若单纯百分百照搬西医诊断,不仅中医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西医现有的所有病名也未能囊括一切疾病,还有一些未被西医所发现所命名的疾病。中医的有些病名确实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梅核气、心悸或怔忡。比如有许多四肢畏寒、皮肤如冰的患者,西医所有检查都正常,无法诊疗,但患者工作与生活深受影响,四处求医。中医按寒痹治疗,或艾灸,或服中药,皆能解除患者之苦。故白水建议,中医高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可以仿效西医按系统分疾病大类,中医以脏腑为主分病之大类,如心病、脑病、肾病、风湿病等。心病类下以西医疾病名如冠心病等为主、以小部分中医病名如心悸为辅,然后对各病(如冠心病)再按辩证分型,并列理法方药论治。其实,建国后,全国各地的中医已经按照这种模式在进行实践操作,都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比如说,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按中医病名编写,痹病分风、寒、湿、热及尪痹,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遇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病就无从下手;现在中医用雷公藤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治疗其它风湿病也有成熟的理法方药,如果按白水建议的方式编写教材,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照方抓药,疗效立显,何谈中医毕业生不会看病与眼高手低?中医高校毕业生不会看病,非学生之过,实乃教材之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