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词训解之二:仁外无天

 昵称5262476 2017-12-05

儒词训解之二:仁外无天

 

 
 

仁外无天。这里的仁指仁性、仁道,即“性与天道”。仁道三通,通天道、地道、人道。仁,于人为本性、天性,于天为天道、太极。

 

天字多义,如果天指自然之天,只是现象,太极所现之象,可以为仁所统。仁能统天,仁外无天,即乾元之外无天。如果天指天理、天性、天命、天道之天,仁与天可以划等号,仁就是天。

 

明魏太常《六书精蕴》中解释元字时谈到仁字,认为“元”字是“仁”字的另外一体。区别在于,“元”字先二后人,“仁”字先人后二。他说元字是:“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所以,仁在天,就是乾坤二元的统一,就是太极。

 

仁外无天。理解了这四个字,就抓住了儒家的大象,抓住了仁本主义世界观、生命观的要点。仁,于宇宙为太极,于人类为人极,于政治为皇极。明白了这一点,自然明白仁外无地、仁外无物、仁外无人、仁外无王之道理矣。

 

《中庸》说“不诚无物”,不诚就没万物,以诚为万物创生的依据,这里的诚指“天之道”,等同于易经“万物资始”的乾元《中庸》接着说“至诚无息”, 与“天行健”同义。这个诚指与仁字异名同指,都指道心道体。不诚无物,也可以说成:不仁无物。

 

还可以说,仁外无理。因为仁性即天道、天理。天理是最高真理,是一切真理正理之母。一切外乎天理、违反天理的理,必然不真不正不仁不义,必然非理。

 

仁外无人,仁外无王,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理解。

 

仁外无人,没有仁性就没有四端之心,就非人。《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外无王,王者必须能实行仁政,并制礼作乐。王道必须落实于仁政,并获得礼制的保障。不行仁政、不建礼制之君主不配称王,其政治绝非王道。仁外无王,也可以说成仁外无君,仁外无皇,仁外无帝。古来所有不仁之君王帝皇,都是名不副实甚至名实背离的。

 

人生大事:一是明太极之理,二是志人极之立,三是求皇极之建。明太极之理是明仁学,志人极之立是立仁德,求皇极之建是求仁政。明仁学侧重于学,即知,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立仁德侧重于习,即行,笃行,实践,践履。将仁德落实于家庭、社会及政治生活中去,就是践履,宣传仁学、培养仁人、维护仁道、追求仁政都属于践履功夫。

 

仁外无天近义词:仁外无地,仁外无物,仁外无人,仁外无王,仁外无理。2017-12-4余东海

首发于儒家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