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古琴热,我很困惑。

 风吟楼 2017-12-05


古琴演奏家戴晓莲,少年时期随外叔公、著名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学习古琴,之后又参学于吴景略、吴文光、姚丙炎、龚一、林友仁、成公亮等多位古琴名家,是古琴界中生代的代表人物。而她的困惑来自于,古琴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载体,今天却被商业绑架了。


“古琴热了,可是古琴专业的学生,机会仍然很少。”古琴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最常见的工作去向是被很多琴馆招去做老师,在戴晓莲看来,这与找不到工作没什么区别。“音乐学院的角度是培养演奏家的,可能他们自己觉得还不错,到处上课,一个月下来收入也不少。可是前途呢?追求呢?进步呢?那么辛苦地学了十几年,每天拼命地练,指甲磨出了坑,琴弦沾上了血,难道不是为了承担更多学术和专业上的使命吗?难道不是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更多贡献吗?”



在戴晓莲心目中,专业学生的理想去处,应是乐团或专业院校。“国家的正规教育机构应该更多承担起推动古琴艺术发展的职责。”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艺术院校以及一些高校的音乐系,还没有真正把古琴当做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古琴热’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容乐观。”


即便是古琴热这现象本身,也没有让戴晓莲感到乐观。在今天,学古琴已经和开会馆、喝普洱、买iPhone一起,被戏称为“新四大俗”,一门心思爱着古琴的戴晓莲觉得很不是滋味。“这说明很多人不是出于喜欢去学古琴的。你听到过这句话吗?要想出名快,弹古琴;要想赚钱快,做古琴。”


更让戴晓莲费解的是,当古琴一举迈入了“琴馆时代”,普通人学琴并没有因此变得容易。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首要问题,京沪两地音乐学院每年的古琴专业毕业生,加在一起不到10人,哪怕全都跑去琴馆教学也不够。“很多琴馆已经类似美容院了,卖琴卖课程,价格很贵,但任教老师水平怎么样?”



应该说,这种质疑并非凭空产生。曾经有个年轻人很想报考戴晓莲的研究生,到了考场上一弹——“我觉得简直是丢古琴的脸。我相信在其它民乐领域,这样水平的人不会有勇气说要来读研。”而这个年轻人正是某琴馆的老师。戴晓莲的研究生高珊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应邀去参观一家琴馆,“地方很大,装修很豪华。可是随手试了一下那里的琴,竟然连弦都没有调准”。


在戴晓莲看来,这一类“美容院式”琴馆的存在,是对古琴文化的最大伤害。“当我们谈到古琴时,我们谈的是传统文人的气节和追求,其实就是人心向善,一种精神境界。可是在这样的琴馆里,人们会感悟到精神和文化吗?当然我知道不可一概而论,有一些琴馆也很好,但泥沙俱下的时候,大众具备足够的鉴别力吗?”


来源:文汇报,作者:邵岭,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