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是一本人文学科,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比之自然科学学科,思想政治课更直接地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更应该将情感意念、人文精神、道德良知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师德修养、情感表达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交流,寓教于情感。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成为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重视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列入教学目标,这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回归,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和一定的生活能力要求。因此,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是感性不断丰富,理性不断提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加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都应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并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同时,学生的书本知识、所获经验只有真正转化为生活的直接感受时,才具有教育价值。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书本知识和分数,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教育,使学生带着情感主动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极有帮助。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用聪慧的眼睛和灵活的头脑来调控和把握。如在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合作中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在反馈中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等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大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缺失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开始响亮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大多数学校仍然存在暗地里争高低的现象。这本没有错,有竞争才有动力和提高,才有利于整体进步,而且只要是选拔人才,就必须要有一个衡量标准。但遗憾的是,这个衡量标准更多的是以书面知识为基础的“分数”。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分数”在家长和老师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大麻之对于吸毒者。 假如这个“分数”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为基础的,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制没有现成轨迹可寻,也可能会比较麻烦。但是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必须抓住根本,而不能图一时轻巧白做无用之功。传统的教育模式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缺失导致重成绩,轻素质,制约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我曾经看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可以说设置得非常好,绝对是以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特殊成长阶段形成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理念的。高中阶段教材则在此基础上提升理论难度,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待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走上以成绩为核心来评价学生的老路。 严厉的苛责,“填鸭式”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偷懒耍滑、与老师斗智斗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佳话在学生经历高考的大洗劫、各奔东西后,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才得以真正体现。这是我们经常拿来作为趣谈的话题:班级后进生将来可能会成为向母校捐款献爱心的人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缺失,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可能会加剧社会道德滑坡。 “啃老族”、“富二代”、“90后”好像是“非主流”或缺乏责任感的代名词。2012年3月29日,一则90后青年因盗窃不成被抓而殴打六旬老人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90后”不知第多少次成为全国人民非议的焦点。从视频中,我们无法分辨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但是作为身强力壮的青年,首先动手殴打老人,而且在老人跌倒以后还不肯善罢甘休,这绝对是与我们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他们不认为殴打老人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只要受到正确教育引导的人都知道,作为年轻人绝不能动手打老人,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则,这种嚣张跋扈,不是在扇老人的耳光,而是在扇社会的耳光,在扇新生代道德素质的耳光!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以个案的败坏而否定其他,但是,如不加以重视,90后、00后、10后,甚至更多的新生一代,要怎样挑起祖国的大梁?他们瘦弱的肩膀可能堪此重任?他们可能经得起社会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和审视的眼光?但愿到时候世人不会以“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无奈话语而自我安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缺失,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说到这个负面效应,话题好像有点沉重。但是殊不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无论怎样都不愿意看到路人开高档汽车却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愿看到行人不顾红绿灯和自身安全而违反交通法规、乱闯马路、翻越护栏,更甚者有的还带着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起来。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从身边小事抓起,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之“潜移默化”。但是归根结底,希望能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让一代又一代终究会为人父母的莘莘学子成为孩子合格的老师。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 教材中无时无处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生命的,因此不应用枯燥的说教来应付公差,走走过场。取而代之的应是细致入微的情感和随时洞察的能力,用恰当的事例在恰当的时机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三维目标真正实现有机统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用心、细心观察和发现教材中的细节,并在灵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及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实现教育目的。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和感染力,运用多种方法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精心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认知和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带着一种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赋予以鲜活的实例背景和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好胜的孩子们就有了兴趣和激情。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多媒体教育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视频以及配音,展现出其他教学手段所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思想政治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生活处处有经济、生活处处有政治、生活处处有文化、生活处处有哲学。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充沛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语言、精炼的概括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自觉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从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思想政治。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经验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动力,而学习兴趣的激发因素主要依靠教师来发现、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所教的学科。从接触学生的第一刻起,教师就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既要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在关心、爱护他。如果老师的“严”不能被学生理解,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还产生对立情绪。教师除了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还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受到重视,学生与老师有了情感交流和沟通,自然会产生学好政治的良好愿望。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有个性的见解遭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变得模糊。因此,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政治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政治学习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各种评价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总之要做到科学性、灵活性的统一,利用有个性、多元化的正面评价加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