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医187:首孝悌,次谨信

 感通天下 2017-12-06

大家好,我们来看“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

孝是什么?孝顺父母。

孝是《弟子规》里头,最重要的规矩,所以它排在首位。

整部《弟子规》可以用一个孝字而贯穿始终。

如果没有一个孝字,人就会无法无天。

大家想想,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很好相处的话,那这个人到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孝经》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大家去看,为什么违法犯罪的,大都是不孝之子,同时事业成就的,大都出自于忠孝之家。

凭借着这种常识跟规律,我们就知道这孝有多么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孝道水平高,这条规矩做得好,那这国家这社会矛盾就少,犯罪也会变少,甚至连病痛都会减少,日常生活更加和谐。

有个年轻人,他自小就叛逆,爱跟父母顶嘴,父母说东他就向西,专跟家人唱反调。

这年轻人得了一种怪病,叫顽固偏头痛,五六年都没好,特别是跟父母较劲后,头痛几天都缓不过来,怎么打针吃消炎药止痛片都没用。

后来这年轻人结婚了,也生了孩子,他开始照顾小孩子。

他妻子感叹地说,做父母真不容易,这孩子一天光洗尿布就要搞十来次,晚上根本没法睡觉,白天干活就更加没劲。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年轻人听妻子这么一说,并不是想到自己的孩子,而是想起自己小孩时,父母是怎么一包屎一包尿,将自己拉扯长大的。

又想起额头长了几根白发的父母,鼻头一酸,就说了一句话,我这么多年错了,不该跟父母顶嘴啊!


奇怪从此以后,他从不跟父母再吵嘴了,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孩子什么时候变性了,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心里还是偷着乐,因为孩子除了常回家看看,还经常嘘寒问暖。

这年轻人后来很少再头痛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病是怎么好的,吃了那么多医生的药都吃不好,怎么一夜之间,就很少再发作了呢?

原来从中医角度看来,怒则气上,孝则气顺。

一个经常爱发怒,爱较劲抬杠的人,老是脸红脖子粗,脑血管紧张拘挛扭曲,这时局部壅塞,不通则痛。

相反一个孝顺和气之人,气机往下顺,脑袋里头的不平之气能够像河水归下一样,把这些浊气降本流末,从头往脚下消。

不懂的人以为这个病不药而愈,稀里糊涂地好了,懂得的人知道这里面还是有窍门的。就是通过道德修养来转化气质,调整气机,治疗疾病。

大家看,为什么那些孝顺的人心态比较好,病痛比较少?

很简单,他每时每刻都服用一剂顺气汤,因为孝顺两个就是顺气汤。

在这孝顺上面看谁做得更彻底,谁就活得更舒适,更顺气。

所以孝顺既是作为弟子规矩的第一条,更是调气愈病的绝妙良药。

所以现在很多人家庭有烦恼,社会多争端,甚至身体有病痛,怎么办?

你如果就事论事,就像头痛吃止痛片一样,很难解决问题。

如果返本还源,中医叫治病必求于本,找到根本源头去,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根大本,那么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都可以找出真正背后的原因。

悌是什么?是友爱兄弟姐妹。

有人说,怎么简单,谁都可以做到啊!


其实不然,这社会兄弟反目,姐妹离心的事情到处都是,几乎每个村寨里头都有不少。

严格来说,不能够友爱兄弟姐妹的人,也属于不孝范畴。

因为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

能够圆成父母希望,就是一种孝,能够兄弟姐们间和好,就是敬顺父母。

《论语》上讲四海之内皆兄弟。

连陌生人都可以像兄弟一样看待重视相处,为什么自家兄弟就容不下呢?

有个销售员,他经常抱怨,说自己人际关系差,业务一落千丈,每天都烦恼,心中非常乱,周身没有一处真正舒服的,生活非常没趣,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销售员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很高明,给他分析这种心理的缘由。

原来小时候,他跟他大哥为了争一个玩具儿打架,兄弟之间关系一直紧张。

逢年过节都很少往来,一个电话都不通,更不用说带礼物相互拜年。

这销售员不解地问,我这情况跟我小时候有什么关系呢?

这心理医生说,你现在的很多行为思想,都是小时候形成的,特别是小时候一些重大的事情,你看似成为过去了,但那种无形的思想心理,却一直影响你到年老。

如果你不能从这心理的阴影里走出来,从兄弟较劲地方状态里头分解开来,那么一辈子都会过得很不快意。

大家想想,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的开始在哪里?在家里啊!

如果在家里都不能敬重兄长,那在社会就不会敬重比自己能干的同事,那自然别人也不会敬重你,这样你的关系就会超级差。

所以不是说抱怨能解决问题,也不是说你一味能干,就能获得别人的敬重。


那是什么呢?是你懂得敬重别人,你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际关系的障碍。

结果这销售员,觉得心理医生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之从之。

居然主动拿起电话,向多年不见面的兄长问好,又在过节时登门拜访。

兄长也不知道这弟弟怎么变了人,但能够变好,谁都希望,于是做兄长的也更关心这弟弟。

后来发现他们之间确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怨,不过就是童年时大家性格刚强,不相容让,才造成这么多年的冷战,才造成这么多的偏见。

一旦回归和谐,回归正知正见,整个人都变了。

上班懂得向同事问好,下班知道向老板道别,节日知道跟顾客沟通。

这些都是发自心里头的,很快他抱怨烦恼少了,销售的业绩提上来了,人家都对他刮目相看,本来背地里都说他坏话的,现在都对他竖出大拇指。

这销售员越干越有劲,连连升职,事业上的大转折,原来源自于心里头的那点陈年旧怨,慢慢被搬开来,被刷新了。

他知道敬重兄长,那他人就知道敬重他。他知道尊敬别人,别人就纷纷拥护他。

人就是这样以心换心的生灵,这就是真正孝悌之道的精髓。

所以为何我们小学课本就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拿着小学的课本,可以用来治病,可以用来协调人际关系,可以用来开创事业,解脱人生困境。这说出来谁都不信,可确实是这样的。

就像拿着棍棒当枪使,人家不相信一样,但你如果这棍棒放在强有力的弓弦上,那就可以把眼前一切障碍穿破。

人也是这样,虽然你小学读过的书,你都知道这道理,但你做不到,知而不能行,那还是不及格。

所以现在不是人们没有知识,而是行动力太差,不能知行合一,执行到位。反而好的知识并不能发挥到最好的作用。


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说到的人多,行到的人少。

这《弟子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通过条条规矩训导,让我们能够反观自身,内省身口意,外修言行举止。

那么你就是真正在学《弟子规》用《弟子规》,能够学以致用,学出大用。

《弟子规》里头的真正功效其实远远超乎你想象。

我们来看次谨信,谨是谨慎之意,信乃诚信也。

人为什么要谨慎呢?谨小慎微,将无大过。

有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在管理学上,你如果不懂得细节谨小慎微的话,那么你的事业就上不不去,最后两家公司在比拼,比拼的是细节上的功夫。

就连学生做数学题,如果不能养成谨慎的习惯,只知道粗枝大叶,那就容易漏洞百出。

日本电器的成功,美国汽车科技的发达,告诉我们有一分严谨,就有一分成就,有十分严谨,就有十分成就。

据说再伟大的航天飞船,可能会因为一个螺丝没有拧好在高处爆炸碎落,再威武的舰艇,可能会因为一个环节没做好,沉于大海,你想想严格严谨重不重要?

为什么古人说严师出高徒,严父出龙子,严将出强兵。

这严谨连在一起,本身就是一条美德,一条做弟子的规矩,谨小慎微,从这里开始。

多一分严谨就会少一分失败,自古至今不管是商场官场,科技领域,文学创作,没有不是在严谨里头分高下的。

有个父亲,他发现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怎么教也教不上进,甚至请来好几个老师不断地辅导,发现居然比不上邻居家条件没那么好的贫穷孩子,难不成贫穷的孩子就更懂事更聪明吗?


这父亲不服气,便去向邻居家请教,问他们的孩子,为何每天干农活时间多,读书时间少,还照样成绩好。是不是他们暗中给孩子补习了呢?

这家长说,我们也没什么能教孩子的了,孩子会做题,我们都不会,我们能教孩子的就是教他割草时,要谨慎小心,这样就不会割到手,锄地时要一板一眼,就不会锄到脚,挑水时要平心静气,这样就不会溅出来湿了裤子,烧火时要特别小心,时时关注,这样就才可以避免火灾......

原来这农家的娃子早当家,是这样练出来的,道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啊!

一个农家孩子,能够把生活过得绘声绘色,这里头一定具备有高贵的品质。

原来这种务农干活的高贵品质,一旦迁移到学习上去,这孩子用功起来,必定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所以有个伟大的人物说过,这世界上最怕认真的人。

而这孩子每次做题,因为不谨慎,做错一道题,就像镰刀割一次自己手一样,写错一个字,就像不小心溅湿自己衣服一样,作文写走题一次,就像烧火时因为走神而不小心烫到手一样,造句造一句不通顺的句子,就像锄头锄到自己脚一样,这样高度严格的思想,使得他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养成不二过的美好品质。

所以每次做题,他都如临大敌,每一次应对考试,他都认认真真,不管有没有老师在旁边监督,他都心无旁顾,一心只读圣贤书。


所以这孩子一出社会就立马得到各公司单位的赏识,很快步步高升,凭借的不是家庭关系,也不是社会靠山,而是自己从小养成的那股谨小慎微的美好品质。

难怪古代练功夫,师傅必须要先教你站桩,先叫你去运水担柴,功夫在运水担柴里头。

如果这些事情你能做到尽善尽美,那说明你就有继续深造的资本,如果连家庭生活小事都处理不好,连衣服都不会洗,碗都不会刷,那这样出到社会怎么能担起责任,创起事业来呢?

这父亲听后,才知道自己并不输在金钱跟物质条件上,原来就输在没有把家庭教育做好。

于是也开始教孩子,谨慎细心,他发现自己教,比家庭教师教效果还好,孩子成绩很快就上去。

因为很多家庭教师,只能传递你知识,做题技巧,并不能把很多做人的品质教给你家庭孩子,这些就需要你自己以身作则去教。

你谨慎了,你孩子就谨慎。

你随便了,你孩子也容易随便。

你粗枝大叶,你怎么能希望你孩子谨小慎微呢?

什么是信?人言为信,说到就要做到,言出必践,这叫做信。

俗话说,要讲信用,讲诚信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说话当放屁,人家就会说他没信用,没信用是很危险的。

因为你在这个社会上立不住脚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跟支持。

所以从小就要养成有信用的习惯,这种习惯,要上升为人生的一种品质。


那么你做人做事就会亮堂堂。

记得小学时有个同学,他借别人的书本从来都不按时还,甚至不还,后来大家都不借给他,他就再也看不到大伙儿的好书了。

他就很郁闷,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切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他自己种的因,得的果,因为你言而无信,大家都不敢相信你了。

后来老师便开导大家说,借书,你们别小看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里是在考验你的美德,然后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小字,大家看后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借有还,下次不难。

有借无还,一次也难。

你想想,你借人的东西都不能按时还,言而无信,那么你即使再借人的东西,人家怎么敢借给你呢?

所以要从借用别人东西里头,练出自己诚信的美德。

言而有信是大丈夫之举,言而无信很容易就会成为卑微的小人。

这样在社会上就没法把事业打开,更不能展开手脚,干得风风火火。

一个有信用的人,到哪里别人都欢迎他。

一个没信用的人,真是举步维艰,到哪里都容易碰壁。

所以碰到事情出问题时,要多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做不够,别人才不信用你。

中国传统有句话叫思外揣内,有其外象,必有其内质。

外在的很多行为表象,其实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如果你不内修诚信,你怎么能改变你外在的人际关系呢?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孔子真正富国强兵之道在哪里?

孔子笑笑说,有三点。一足兵。二足粮。三民足信。

弟子说,这么多啊,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点,去掉什么呢?

孔子说,去掉足兵。

弟子又说,如果又必不得已,再去掉一点,去掉什么呢?

孔子又说,去掉足粮。

弟子不解地问,为何?

孔子笑笑说,自古人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是人类社会立身繁衍的大根大本,孔子当时就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足兵足粮,都是物质文化上的发达先进,而这个社会,大家都讲信用,能诚信,便是真正精神文化上的先进。

有高尚的精神文化,这个社会才会真正发达。

因为精神文化是体,而物质文化只是用。

如果有很好的精神文化为体,那么物质文化就不会糜烂堕落。

你看为什么拜金主义横行在发达国家,因为精神文化做不好。

没有精神文化为火车头,这物质文化就不知道开到哪去。

所以《弟子规》很早就认识到了,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

从一个细节里头,就可以看出你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常言道,三岁看老。

如果小孩子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品质,又做事谨慎,待人讲信用。

那么你还会担心你孩子不能成才吗?

这几样最基本的品质,却是无价之宝啊!

也是自古圣贤,教育子弟的不传之秘。

你想想,古人为什么说,功夫全看运水担柴,看人就看他说话。

轻诺者,必寡信,寡信者,必难成。

我们讲这《弟子规》,其实不单讲如何教育孩子,更在讲如何自立教育我们自己,提升我们的行为约束力跟行动力。

大家要知道《弟子规》,不只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人皆为弟子,人皆需要不断地学习修炼。

如果你有这份心,那么公司单位可以学《弟子规》,家庭夫妻可以学《弟子规》,学校师长学生更可以学《弟子规》。

这样就可以共创和谐社会,圆满中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