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嗓秘方-半夏散

 cwt888 2017-12-06

经方,(其一说法)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原文点睛]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等分,分别捣筛,合治之。 自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注论精选]

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人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伤寒本旨》)。

曹颖甫:少阴病咽痛,前既有甘草桔梗汤矣。此更列半夏散与半夏汤方,既不言脉象之异,又无兼证可辨,则仲师同病异,究属何因?然前条但言咽痛,本条独言咽中痛,此其可知者也。方中用生半夏,取其有麻醉性以止痛,并取其降逆去水以达痰下行,意当与咽中伤节同。……惟桂枝一味,不得其解。按近世《吴氏咽喉秘集》中,有寒伏喉痹—证,略言此证肺经脉缓寒重,色紫不甚肿。若误服凉药,久必烂,其方治有细辛桂枝麻黄者。甚有呛食、音哑、六脉迟细之阴证,用麻黄三钱、桂枝一钱、细辛二钱者。然则此咽中痛证,脉必迟细而缓,其色当紫,其肿亦必不甚。然则仲师之用桂枝,亦所以定宣通阳气耳。以其寒在血分,故用桂枝而不用麻黄,且缘少阴不宜强责其汗故也(《伤寒发微》)。

徐灵胎:《本草》:半夏治喉咽肿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药,后人以二味为禁药何也?(《伤寒类方》)

(半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