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伤寒论详解217~219

 无名老熊 2017-12-06




原文

217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C230




这一条讲述阳明经腑同病的治疗法则。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说明阳明的经腑同时有病,腑有燥屎,故谵语;经表有风邪,故汗出。此汗出代表阳明经中有风邪,谵语说明有燥屎在腑肠,为腑实。不要只看到病人有燥屎,还要看到有表邪,故下之不能太早,要等到外邪过经到里以后才能用下法。若下之太早,会导致表邪入里,出现语言必乱、谵语,此为一种解释。也有一些注家不同意以上见解,将这一条的..字改为..字。泻下时要注意经表之邪是否解了,如果经表之邪解了,就可以下之,若经表之邪不解,就不可以下之。他们认为此病属于里实证,应用大承气汤,但是要注意表邪是否已解。

此条两种解释一致的是,阳明病燥实应当马上泻下,但表证未解时不可下之太早。两种解释不同之处在于,一种认为此条为表里皆病,故云.此为风也.;一种认为此条为里实证,故云.此为实也.。阳明病中有表不解的,应当先解表,表邪解后,方可下之,不可引邪入里。.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下法一定要照顾到太阳之表和阳明经表之证未解,表未解而下之太早会出现语言必乱,不管哪种解释,体会这一条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原文

218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C231




这一条说明,如果里证已实,反而发汗,更增加津液的丢失,更增加了胃肠的干燥。此条与上条有对比的意思,说明下之太早是错误,但已成里实,却仍发汗也是错误的。

.伤寒四五日.,就疾病的发展来说,邪气已由表入里,病程较长,脉沉主里,脉浮主表,即使病人发热,也是里热而非表热,不应发汗。如果发汗,则里面的津液越出,胃肠干燥,.大便为难...的意思是求而不得谓之难,因津液越出,胃肠干燥,故大便燥结,成为里实,病人会大便硬、谵吾,构成阳明病。病起初不太厉害,邪气将入里,脉沉而满,还未到中焦,还在上焦,但是因为误发汗,伤了津液,造成了中焦的阳明里实。这说明,下之太早不对,下之太早,表虚里实,会出现语言必乱。但是不应发汗而发汗,也不对,会构成阳明里实,这些都是治疗的错误。我们在临床上容易犯此类错误,张仲景提醒我们要注意此类问题。





原文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C232




这一条主要论述三阳合病以阳明之热为主的,治在阳明要用白虎汤清热邪。此为清法,不是下法。

此条病机为三阳合病,邪热较甚。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症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腹满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因为少阳有热。三阳经之热邪甚,三阳经气不利,此人出现肚子胀满,身体沉重,翻身困难,即.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阳明有热,胃热会出现.口不仁.,即口不能辨五味。《灵枢经》云:.胃和则知五味也.,也有个别注家认为,口不仁就是不能说话,此种看法较为牵强。.面垢.指脸上看上去似乎有尘垢,这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之热蒸于面,面部会出现出油的现象。

胃里有热,患者会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患者神昏,小便不能控制,就会出现遗尿。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反映患者热邪很盛,主要是胃热盛,若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汤。这是因为三阳合病,但阳明之热最为突出,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患者还有太阳经证而发汗,患者就会说胡话,这个说胡话的症状比过去谵语的症状还要重,因为伤了津液。如果泻下,不但伤胃阴,还要伤胃阳,患者就会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这是治疗的错误。发汗是错误的,攻下也是错误的,只有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才是正确的。

总结一下,阳明病治疗集中起来有三个法,第一个是治经表之邪,还要发汗,叫汗法;第二个是病已在腹,胃家实了,要用下法;第三个是阳明的热证,也在腑也在经,只是热,未成实,要用清法,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这是很严格的,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它的尺度,掌握它的理法方药的严格性,病在某一个阶段就要用一个什么法,要恰如其分。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涨知识】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