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我共分享》教学案例

 胜利小学林 2017-12-07

《你我共分享》教学案例

一、教材内容分析

《你我共分享》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面因特网的基本操作,如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下载等操作的基础上设置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下节课学习“收发电子邮件”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部分知识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前面因特网的有关知识时,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我将分层次运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案例描述

四月二日,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是三年三班,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先叫同学们打开了“126”免费邮箱网站,然后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例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类似的小问题。我逐一为学生进行了讲解,最终学生理解层次不同,学得累,我自己讲得也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算可喜,可这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检查学习成果的时候,只有十几名学生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着在三年四班上课的时候,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情境:你对你们的老师有意见吗?或有要对老师说的话吗?好多学生似乎看上去有话想说,却又吞了回去,我猜想学生们肯定是觉得有些话当着众人的面不好讲;接着我又问,你们有父母在外工作的吗?有对出外工作的父母或远房的亲戚想说的话吗?这时候,学生中便开始有举手的了,紧接着,我便抓住这个机会,点拨学生说,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现代化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把我们的心里话悄悄的发给自己想要倾诉的人,以此来打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彼此隐蔽交流的想法。于是,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申请一个邮箱,并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的一个免费邮箱给这个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我也把自己的邮箱写在了黑板上,当有位同学成功地将邮件发送到我的邮箱后我就不只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于是那些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在我这样不断的刺激下,“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了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大多数同学掌握了电子邮件发送的方法,并成功的发送了电子邮件。 在接下来的三年五班、三年二班、三年一班我继续应用“任务驱动”法,效果明显。

三、教学反思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一组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那么,从本教学案例中我得到几点体会:

1.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2.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3.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另外,如果教学任务对学生过重,应该采用分段教学任务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下一个大的任务,让学生统一完成,因为小学生接受能力和各方面能力都还不能与成人相比较。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