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北京宝瑞盈秋拍预览丨清乾隆 磁胎洋彩蓝地锦上添花观音瓶

 alayavijnana 2017-12-07



预展时间


2017 年12月16日-12月19日 9:30-20:00



拍卖时间


2017 年12月20 日 上午 9:30  (星期三)



预展及拍卖地点


北京亚洲大酒店大宴会厅


北京市东城区工体北路新中西街8号



拍卖场次


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 上午 9:30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下午1:30 


岁月流芳·名扬轩陈年名酒专场 顺延


中华养生专场 顺延


中国书画精品专场  7:30


古董珍玩精品专场 顺延


古董珍玩 顺延 





繁华一瞬,亘古美眷

——乾隆磁胎洋彩蓝地锦上添花观音瓶

作者:程庸


       观音瓶向来文雅讨喜。喇叭口,脖颈内敛,丰肩圆腹。民间传说,观音瓶即净瓶,为观音菩萨随身携带的宝瓶,常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原本普通瓶类,“观音”在前修饰,自是非同寻常,别有意蕴。此观音瓶装饰特殊,迥异于中国古典美术纹饰,这类蓝地锦上添花通常归入乾隆洋彩,西洋韵味浓郁,风骚华丽,色彩炫目,构图谨严,蕴涵祥瑞典雅。据拍卖行信息,这件乾隆洋彩蓝地锦上添花观音瓶,乃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旧藏,之后为胡雪岩后人胡惠春早年卖出。胡惠春是胡雪岩第三代子孙。

 

高21cm、口径5cm、足径5.6cm

ORNAMENTAL BOTTLE

Qing Qianlong


       此瓶设色丰富,制作精细,外形线条柔美轻盈,装饰类同台北故宫藏品“乾隆八年磁胎洋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见图),尺寸也相同,高21cm、口径5cm、足径5.6cm。通体施蓝地锦上添花纹,蓝地上用类似针状的金属工具,剔刻出凤尾纹形,细如毫芒,俗称“轧道”。此工艺大约承袭春秋战国古玉之艺,其游丝毛雕之技法闻名古今。再上还可追溯良渚文化,良渚美玉多见细刻阴线,以线纹长短、弧线组合来表达图案,只是良渚玉饰之阴刻线条不见游动之态。

      “轧道”加“锦上添花”被称为是乾隆时期开创的新工艺,俗称“洋彩”,采用西洋材料与绘画技术,但线刻、锦地、造型等乃古为今用。这类洋彩在乾隆瓷中不少见,无论圆器还是琢器都剔刻凤尾纹。“轧道”工艺十分费时费工,乾隆以后多有仿制,但均力所不逮。(1)锦地上所饰西洋花卉图案以西洋绘画工艺表达,颈部饰缠枝花卉,腹部饰缠枝银莲花与洋菊花叶纹。腹部纹饰为整器主题,饰以红、黄、蓝、绿、白等色,交错绘制,彩料鲜艳明亮,各处还原正色。莲花在古代文化中向来寓意吉祥,花卉叶脉婉约舒展,处处见出华贵柔美之态。

“乾隆年制”


       装饰采用西洋方法,花卉、树叶等的描绘不同于中国传统瓷画的平涂之法,而是追求一种立体的绘制。颈部与底部皆施湖绿釉,底款为蓝料书写,四字两行“乾隆年制”,与台北故宫的“乾隆八年磁胎洋翠地锦上添花观音瓶”大体相似。根据清宫档案,可查乾隆朝督陶时期在乾隆四年至十四年之间,为唐英掌管。御窑厂生产了诸多洋彩品种,尤以乾隆六年至九年之间居多。乾隆八年,唐英写成《陶冶图册》,将景德镇御窑厂官窑制作以图文形式加以描绘,明示了景德镇御窑厂的洋彩制作与完工地点。这些供应给宫廷的洋彩与北京造办处生产的画珐琅器,多有登记,还一一配闸、配座加以装帧,可见其珍贵。长期以来,洋彩、画珐琅等命名出现了混乱,在器物命名上,多有谬误。在这方面,台湾故宫专家廖宝秀,做了权威研究,加以厘清。

      “洋彩”一词最早出现在雍正13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务叙略碑记》中。“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洋彩”在此是指珐琅彩等材料,“新仿西洋珐琅画法”是指施彩工艺。洋彩名称来源说法不一,可能出自景德镇窑工之口。民间将西洋进口颜料称作“洋彩”,洋彩所绘之器物也称之为“洋彩”。久而久之,宫廷也采纳这种叫法。宫廷在抄写当朝洋彩所制的瓷器,名之“洋彩”;景德镇供给皇宫造办处素胎,再施洋彩,名之“画珐琅”。其实“洋彩”是根据材料性质命名,“画珐琅”则以彩绘技法命名。“洋彩”制作主要在景德镇御窑厂,“画珐琅”主要生产于皇宫造办处。这件观音瓶之所以称之为“洋彩”,是因为其工艺来自西洋,仔细观察,其绘画技巧即可悉数看出。

       台湾故宫所藏的这类洋彩锦上添花作品,专家如斯描述:其画法中采用珐琅白料来点绘圆珠或璎珞串珠以及羽状莖叶尾端圈点或蕊瓣上,取得明暗立体之效,大量采用在洋彩的观音瓶上,无论主纹或边饰。这种技法还出现在很多锦上添花或繁华密布的洋彩器上,极少见于瓷胎珐琅器及其他彩瓷上。这就是唐英对“洋彩“的定性:“洋彩绘画,摹仿西洋。”(2)西洋画中的这种点画法,一切笔法均出发于点。早在西方古典坦培拉技法(指彩蛋画)中,点画法就是一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之后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中屡屡出现,以点点笔触表现光之闪烁和物体质地。点画技法成了印象派的基本特征,表现光亮的点画技术没有现于中国画中。而对于西方以块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油画而言,光点、阴暗之法,至关重要,能够表现立体的形象,使事物从画布平面上突出,生动起来。

       珐琅彩如何出现在西方瓷画中,又如何进入中国?其实,所谓的洋彩与画珐琅并非清宫专利,民间生产在先,比如外销瓷,比如广彩。广彩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中西瓷画艺术的交流,笔者曾在中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上,发表此类论文(3)。广彩,不只在广州生产,往往与景德镇窑厂联合制作。外商通常从现有的青花、釉上彩、描金彩绘等样品中挑选茶具等器皿,或把景德镇生产的素瓷运往广州,根据自身的来样图案加工。还有把素瓷直运欧洲,依西洋人所好,再绘纹饰(4)。而西方瓷画中出现了珐琅彩,这得从最知名窑厂的瓷画师画风变革说起,毫无疑问,知名瓷画家的绘画会起引领作用。西方人通常先直接从中国进口瓷器产品,后送样至广州等地加工,珐琅彩绘随之传到了中国。欧洲各国研究中国瓷器并试制一百五十年,最终德国人波特格尔破解了瓷器的秘密,生产出了欧洲人的彩瓷,凭借这个成果迈森瓷厂诞生了。迈森最初的瓷画师,以赫罗尔特为代表,他们通过不断努力探索,从开始极力模仿中国瓷器彩绘技术,之后形成自身风格(5)。通常这类作品皆具西式元素,但绘画方式仍留有中国瓷画的影子,如简约留白。赫罗尔特成为了欧洲瓷画的奠基人,不断开发新品种(6)(7),他所引领的迈森瓷器生产对他国瓷画风格产生了影响。瓷画艺术上,他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运用了新颖的材料,如珐琅彩,使得瓷器装饰焕然一新,典雅多姿,其装饰形式丰富多变,广受西人热爱,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生产的这类瓷器,反过来又影响中国的瓷画艺术,诸如广彩吸纳了西人的彩绘技术。赫罗尔特留下许多作品,多数被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收藏。笔者曾特意前往参观,收集了不少资料。之后法国皇家塞夫勒窑生产的瓷器产品,也同样运用珐琅料、胭脂红、孔雀蓝与金彩装饰等,加上有法国时尚教母蓬帕杜夫人的督导,使得塞夫勒窑瓷器产品更加绚丽灿烂、富丽堂皇。这些窑厂都对中国广彩使用珐琅彩产生过影响。(8)

        关于清代洋彩与画珐琅的来龙去脉,国内不少专家也有研究,普遍认为广州具有对外贸易的特殊地位,当地陶艺人近水楼台,最早接触西方洋彩和画珐琅工艺,比如织金彩绘工艺就是从画珐琅工艺演变所致。中国陶瓷外输,西洋人开始前来看样订货,之后来样订货,来样订货来的什么样?有很多资料档案可查,比如有西方商人提供样本,希望以珐琅彩施绘。所以广彩瓷器中有许多珐琅彩的作品。不少中外陶瓷专家视广州的这种施彩方式为“广彩”,未必科学,但已约定俗成。如此以地域限制命名,可能与皇家对应,或用以区分。两者使

用材料、施绘技术看似相类,但从艺术审美上,广彩与皇家洋彩与画珐琅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康、雍、乾三朝洋彩和画珐琅工艺,有可能从“广彩”得到启发,中国陶瓷史上许多新颖工艺产自民间,之后被官方采用的事例不少。据史料记载,清初宫廷采用洋彩和画珐琅工艺,主要来自传教士的教授。传教士将文艺复兴时期使用等距视角和明暗配合的方式营造三维感的技巧传授给了中国宫廷艺术家,当然首先得到皇帝首肯,然后通过宫廷艺术家再授与景德镇画匠。朱塞佩·伽斯蒂里奥尼神父,即郎世宁,是这些传教士当中最杰出的人物,为清初三朝皇帝所器重。同时,他也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督陶官年希尧的朋友和绘画老师。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年希尧将安德烈亚·波佐的《图画和建筑中的透视法》翻译成中文,他在前言中写道,“感谢郎世宁的帮助,我现在能够用西方风格描绘中国物体了。”(9)这种宫廷传递,虽晚于“广彩”,但官方与民间同时采用一类工艺,各行其道,互不影响,也有可能。

       由此可见,这件乾隆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纹观音瓶,是中西方经典美术交流的作品。据专家考察,这类洋彩蓝地锦上添花纹观音瓶存世不多,其必将成为当今拍场引人注目的重要作品。

注1,冯先铭、耿宝昌主编、叶佩兰副主编《清盛世瓷选粹》25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

注2,廖宝秀著,“乾隆磁胎洋彩综述”《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85年

注3,程庸著“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釉上彩瓷器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辑丛》,故宫出版

社,2014年

注4, Chinese Porcelain: An Export to the World ,no.4,By Shirley Ganse,by Praeger

Plublis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1971

注5,《EUROPEAN CERAMICS》, P49,by Robin Hildyard

注6,The book of Porcelain, p36,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Washington

注7,The book of Porcelain, p121,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Washington

注8, 《EUROPEAN CERAMICS》, “The Invention of Porcelain”,by Robin Hildyard

注9,CHINA FOR THE WEST. CHINESE PORCELAIN & OTHER DECORATIVE ARTS FOR

EXPORT ILLUSTRATED FROM THE MOTTADEH COLLECTION, BY HOWARD, DAVID & JOHN

AYERS. LONDON: SOTHEBY PARKE BERNET, 1978



感谢阅读



北京宝瑞盈拍卖


微信号:brypm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