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延館主 六祖雖然不識字,但他的智慧能承受“一闡提(梵文:icchantika)人皆得成佛”的思想。所以他曾說:「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壇經》中曰自性、本性、自心、直心、實性、淨性等,都是佛性之異名。經內又有:「…佛,從自性生,不從外生」「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等語。 他對“摩訶(maha)- 大”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從以上,我們可以說禪宗的空和無,是“空而不空,無而不無” ,所人要修練道佛,炁是不能缺少的。正如太極圖(圖一)一樣,有炁才有陰陽消長。 太極 圖一
以下是六祖的見解: § 坐禪–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自性不動,名為禪。 § 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 定慧 (摩訶般若波羅密)– 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慧一體如燈光,各雖有二,體本同一。(圖二) § 道– 道須通流 § 戒定慧–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各雖有二、體本同一 (有空一體) 圖二
§ 漸頓修法– 迷人漸契,悟人頓修,所以立頓悟假名。 § 此法門宗旨–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不住,以無住為本)。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 佛」。 在李中華注釋的《新譯六祖壇經》(三民書局)內,有以下一段: 「《六祖壇經》中的禪理與禪法,可以簡略地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一曰即心即佛的心性觀,二曰萬法在心的般若學說,三曰定慧一體、一行三眛的思想,四曰即世修行、不求出世解脫的理念,五曰頓悟成佛的自修法門,六曰無相戒法的授受儀軌」。但沒有提及六祖的“中道”義。 我個人覺得,壇經內的“付囑品”是壇經的核心,品内對中道義的解釋詳盡,其節錄如下: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圖三) 圖三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圖四) 圖四
結論: 瑜道佛的修練,以炁為基本,又應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以無念生念,無相生相和無住生住等為修練的指印。以下引聖嚴大師的《六祖壇經的思想》一文中的一段來引證我們以上所說的話: 「 現在我們要討論它所引的般若系統經典的思想及其目的。首先我們必須注意《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對於《壇經》思想的重要性和惠能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偉大的禪師的原因。這句話雖然是《金剛般若經》的精義所在,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經句。《金剛經》的通常論法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這是排除執著,不執空也不執有﹔執有固然是有,執空還是落於「有」的一邊,「空」「有」是相對的。可是就六祖最受用的那句話而言,雖然叫它「無住」,但還是要有「心」。這個心在現象上是智慧心,無住是不住於煩惱心,雖不住於煩惱心,但仍然有智慧心。因為求見清淨的佛性需要智慧,而對眾生的救濟也需要智慧,所以是「有」而不是「空」。若將這句話連著《金剛經》的前文來看,是說生了清淨心的菩薩,莊嚴了佛的國土,等於沒有莊嚴佛的國土,那才叫莊嚴了佛的國土﹔也就是行一切善等於沒有行一切善,那才叫行一切善。的確,這種清淨心就是無執著的智慧心,六祖惠能聽了這句經文就開悟」。
以上所說,不是道家的太極嗎?太極是運行無阻的,道家又說人是小宇宙,世界以外是大宇宙,所以道佛不是一家嗎? 六祖又説道:「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這和老子說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六祖言之道和老子主張的道,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最近今之古人張教授對以上的討論,有以下的見解: 「Dr.Wong 思賢道兄道鑒: 道兄大作(見附件)以 '炁' (能量場 energy field)代表主體性 subjectivity; 陰陽相生(complementary parts)銓譯善惡二分法 dichotomy; 色空(being andnothingness) 同等之心物二元論 (dualism)等儒、道之方法論 (methodology), 去分析 '六祖壇經', 的確甚有創見! 值得佩服!
但愚見有些置疑如下, 謹向 道兄請教: 1) 惠能大師並非如 道兄所云: '以明顯暗,以暗顯明。' 壇經很清楚提醒世人明暗皆是果, 不是真因, 真因是叧有燈之光源, 有燈始有明, 無燈則有暗, 所以惠能大師說: '一燈能除千年闇!' 追求明與追求暗一樣, 等於水中撈月, 所以 '明不能顯暗, 暗亦不能顯明!' 善惡、空色、正邪、智愚、生滅、煩惱與菩提等等, 皆非相生相剋, 亦非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而是另有源頭, 世人受文字障所迷, 藏經閣所困, 不識自性自悟自救, 迷失本性而已! 2) 惠能大師之說, 亦非如 龍樹之'中論'(梵文:madhyamaka):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六祖惠能大師壇經之最上乘法指出繫縛之迷誤, 即 '善有善縛, 法有法縛, 不思善, 不思惡,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執著於兩邊, 亦非執著於中, 惠能大師點化世人, 要完全 '除縛'和 '去縛', 跳出兩邊包括中道之思想輪迴, 還我 '主體自由' (freesubjectivity), 自由浮動(free-floating)於生滅、常斷、善惡、空色、正邪、智愚、煩惱與菩提之中, 而達到不染之境界, 所以惠能大師又說: '內外不住, 去來自由, 能除執心, 通逹無礙!' 禪宗既然去來自由, 又怎會如 龍樹之執著於中呢? 今之古人 敬上」 讓讀者自行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