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紫嫣雅閣 2017-12-07

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史,而篆书的发展与古文字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代遗物上的文字来看,秦代的小篆显然是由春秋时代秦国使用的篆文逐渐演变而来的。可以代表春秋战国间的秦国篆文的《石鼓文》,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见成熟,由此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

篆书发展至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小篆作品也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篆书书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书迹分别以李斯刻石书法、秦诏版、权量为代表。

从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有一个认可接受适应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于是,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

《会稽刻石》:

秦始皇在逝世的前一年,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隔日,他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其书法是秦统一后标准小篆字体,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结构特点是,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张怀瓘对其大加称赞,称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韵,方圆妙绝。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琅玡刻石》:

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些刻石的用笔,它们也正如韦续所说的:“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追,信之自然,不得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其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书篆书所沿用。《泰山刻石》、《琅玡刻石》也正是这样。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记录的承载者「文字」—从头漫谈欣赏(四)

秦代篆书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发展过程,认识、研究、书写篆书的人与日俱增。但到秦后期,政治经济衰微,秦王朝覆灭。秦代书法也难逃衰微的命运,篆书亦不例外。在动荡混乱的局面中,书家才华不能舒展,努力不能成为现实,对书法的执著甚至成为空想,被束之高阁。从此可见,书法艺术的发展不单纯是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还有很多其他影响,例如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在惋惜秦代篆书衰微、凋敝之余,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由于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逐渐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于是隶书应运而生,它相对于小篆而言更为方便快捷,很好地解决了书写不便的问题,适应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步伐。

另外,秦篆书作为一种新的书体的出现,成为秦朝“书同文”的成果,历史功绩自不可说。但作为一种书体,它又有许多弊病,如字数太少,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它才为后来产生的简、隶等书体所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