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 | “函数”的中文译名是怎么来的?

 shuirongye 2017-12-07

笔记来源:《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P99-P109,汪晓勤著,科学出版社。


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 Wylie,1815~1887)和清代的李善兰(1811~1882)在翻译德摩根《代数学》和罗密士《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基础》(即代微积拾级)时,将“变量”译为“变数”,而将“包含变数的表达式”译为“函数”,其中“函”与“含”同义。


《代数学》卷七中的函数定义译文如下:“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这里的“天”可认为是现代数学中的自变量。


《代微积拾级》卷十中的函数定义译文如下:“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


以上两本著作中都将函数定义为“含有变量的表达式”,这个被称为函数的“解析式定义”。现在我们知道,函数不一定是要有解析式的,在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函数的定义都采用的是“依赖关系定义”,例如:


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定义一般为: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 和 y,并且对于变量 x 的每一个值,变量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function)。


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定义通过集合给出:设 A,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f,使对于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 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A→B 为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


这是因为历史上,函数定义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各家对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各执一见,在 1840 年以前“解析式定义”占统治地位,而在 1840 年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依赖关系定义”。


因此,“函数”一词是 19 世纪的不完善定义所导致的译名,其诞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性,在今天看来,它已不能反映 function 一词的真实涵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