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644期:精原细胞瘤

 影像吧 2017-12-07

精原细胞瘤

【临床资料】

男性,33岁。因“下腹部疼痛1周余”入院。体检:下腹部、盆腔触及15 cmx13 cm大小的肿块,双侧阴囊空虚,睾丸未触及。

图1精原细胞瘤

A

B

C

D

【影像学检查】

A.B.CT平扫示下腹部中线区略偏右侧软组织肿块影,体积较大,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将肠管向两侧推移;

C.D.冠状位和矢状位重组示肿块呈略长椭圆形,将小肠向上方及左侧方推移,膀胱上缘受压明显;矢状位示肿块偏前方,后方有含对比剂的肠管影

【最后诊断】

精原细胞瘤(术后病理),来自隐睾。

【诊断要点】

精原细胞瘤(seminoma)起源于曲细精管生成精子的特异性上皮,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而隐睾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睾丸高20〜40倍,多为单侧,右侧多见。睾丸的位置越高,其恶变的概率也越高。病理上可分为三个亚型:①典型精原细胞瘤,此型最多见,约占93%;②间变性精原细胞瘤,少见,预后差,易发生淋巴道转移;③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占精原细胞瘤的3.5%〜9.0%,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临床症状轻,此型不见于隐睾、卵巢及外生殖器部位,一般不发生转移。发生恶变的隐睾精原细胞瘤常有血清甲胎球蛋白(AFP)和/或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HCG)的升高。

本病例是发生于隐睾的精原细胞瘤,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主要有:

1.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或发现阴囊空虚,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2.B型超声:

1)中下腹部椭圆形实性肿块。

2)肿块呈较均匀的低回声,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常呈分叶状。

3)瘤内可见散在的纤维条索分隔,纤维条索内可见血管成分。

4)CDFI示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条状彩色线条,血流丰富,频谱多普勒可见肿块内既有搏动的血流信号,也有连续的血流信号。

5)腹主动脉旁可探及多个低回声淋巴结影,可相互融合。

6)阴囊单侧或双侧未及睾丸。

3.CT表现:

1)中下腹部椭圆形较大的软组织肿块。

2)边缘清晰,很少侵犯周围组织。

3)肿块长轴与正常睾丸下降路径一致。

4)“睾丸血管蒂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增粗、迂曲的睾丸动脉供血,静脉期显示睾丸静脉引流。

5)强化程度低:精原细胞瘤血供丰富,但强化不明显,原因是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

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少见。

4.MRI表现:

1)肿瘤多呈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2)肿瘤实质T2呈等或稍低信号,无特异性;T2WI呈均匀一致低信号,正常睾丸组织T2呈显著高信号,具有特征性。

3)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包膜不完整,提示有侵袭性或恶变,肿瘤较大可伴有囊变、坏死、出血。

4)增强扫描肿瘤无或轻度强化,纤维血管分隔明显强化。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男性,33岁。双侧阴囊空虚,睾丸未触及。

2.中下腹部软组织肿块,大小13 cmx15 cm,肿块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密度均匀,与周围肠管分界清晰。

3.肿块位于中线附近,长轴与睾丸下降路径一致。

结合临床和影像表现应考虑为本病。

鉴别诊断:

1.畸胎瘤:①两者都可以较大,但畸胎瘤内含有脂肪、软骨和液体等成分,而精原细胞瘤密度常较均匀。②囊壁厚薄不均,而精原细胞瘤无明显囊壁。③畸胎瘤常见部位位于中线区,而精原细胞瘤位于睾丸下降路径,往往略偏一侧。

2.胚胎癌:①发病年龄相对较轻。②肿瘤侵袭性强,边缘不清晰,肿瘤内易发生囊变、坏死。

3.性索-间质性肿瘤: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精原细胞瘤常发生于30〜50岁。②肿瘤体积常较小,边界不清,而后者常较大,边缘清晰。③因肿瘤具有内分泌功能,临床上可表现为性早熟、男性女性化等内分泌异常,而后者基本没有症状。

4.淋巴瘤:①发病年龄较大,常发生于60岁以上。②常呈弥漫性浸润。③常位于腹膜后大血管旁,而精原细胞瘤位置多靠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