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瘤(seminoma)起源于曲细精管生成精子的特异性上皮,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而隐睾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睾丸高20〜40倍,多为单侧,右侧多见。睾丸的位置越高,其恶变的概率也越高。病理上可分为三个亚型:①典型精原细胞瘤,此型最多见,约占93%;②间变性精原细胞瘤,少见,预后差,易发生淋巴道转移;③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占精原细胞瘤的3.5%〜9.0%,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临床症状轻,此型不见于隐睾、卵巢及外生殖器部位,一般不发生转移。发生恶变的隐睾精原细胞瘤常有血清甲胎球蛋白(AFP)和/或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HCG)的升高。
本病例是发生于隐睾的精原细胞瘤,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主要有:
1.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或发现阴囊空虚,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2.B型超声:
1)中下腹部椭圆形实性肿块。
2)肿块呈较均匀的低回声,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常呈分叶状。
3)瘤内可见散在的纤维条索分隔,纤维条索内可见血管成分。
4)CDFI示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条状彩色线条,血流丰富,频谱多普勒可见肿块内既有搏动的血流信号,也有连续的血流信号。
5)腹主动脉旁可探及多个低回声淋巴结影,可相互融合。
6)阴囊单侧或双侧未及睾丸。
3.CT表现:
1)中下腹部椭圆形较大的软组织肿块。
2)边缘清晰,很少侵犯周围组织。
3)肿块长轴与正常睾丸下降路径一致。
4)“睾丸血管蒂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增粗、迂曲的睾丸动脉供血,静脉期显示睾丸静脉引流。
5)强化程度低:精原细胞瘤血供丰富,但强化不明显,原因是由于血睾屏障的存在。
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少见。
4.MRI表现:
1)肿瘤多呈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2)肿瘤实质T2呈等或稍低信号,无特异性;T2WI呈均匀一致低信号,正常睾丸组织T2呈显著高信号,具有特征性。
3)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包膜不完整,提示有侵袭性或恶变,肿瘤较大可伴有囊变、坏死、出血。
4)增强扫描肿瘤无或轻度强化,纤维血管分隔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