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恋的孩子没有未来?其实我们都错了!

 keivon 2017-12-08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告诉你,她/他喜欢上一个班级里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相信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勃然大怒。


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早恋。


在中国,很多家长一提起“早恋”就如临大敌,严防死守,生怕自己家孩子与“早恋”挂上钩。


但,早恋,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1.


案例一:


最近女儿和我怄气了很久。


原因是周末我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孩子正在教室里做值日。


这个时候,旁边一个男生对着女儿喊道“亲爱的,你能不能帮我把黑板擦扔过来?”。


我一听就火了,走过去朝着女儿就大吼道:“你怎么可以早恋呢?”。

女儿一脸无辜的回答道:“我怎么就早恋了呀?你想太多了吧!”。

我还是不放心,又不依不饶问道:“他都叫你亲爱的了,怎么不是早恋呀?”。

女儿一听,扭头摔下一句“老古董”就跑回家了。

 

回到家里后,我和女儿谁也不跟谁说话。


关系一下子就僵化了,并且持续了很久...

 

 

2.


案例二:


我的女儿今年读初中一年级,我发现她开始变得注重打扮自己了,每次出门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镜子前打扮自己。


有一次,无意间我从她丢弃的废稿纸中看到,她在一封信中对一个男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某某某,你好,我注意你很久了,收到这封信,你的感觉如何?”


由于稿纸不完整,后面的就没有了。

看完这句话,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女儿恋爱了...

但转念一想,也许是我想多了吧?

“女儿才多大呀,怎么可能恋爱了呢?”

“女儿平时都挺乖巧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拉下,不能早恋吧! ”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内心一直在不断的挣扎,我不确定孩子是否真的恋爱了?万一我搞错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我跟孩子的关系?

 

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我想找个机会跟女儿敞开心扉的好好聊一下。


 

3.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在对待孩子“早恋”这个事情上,都过于敏感了。


在第一个案例中,父母在教室里听到一个男同学对自己的女儿说“亲爱的”,就不假思索的认为女儿早恋了,勃然大怒对女儿进行斥责,这是不理智的。


妈妈对孩子比较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担心,所以才更加在“早恋”这个问题上比较敏感,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


但是,一句“亲爱的”就能说明孩子早恋了吗?

 
 

也许在你看来只有夫妻之间才能互相称谓“亲爱的”,但孩子也许不是这么想的。


一句“亲爱的”,并不能代表什么,跟实质性的早恋行为也没有任何关系。

父母在对待孩子早恋的这个问题上,是不是太敏感了呢?


如果能够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所说的话,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导致母子关系的僵化?

 

当父母在对待早恋的问题上首先变得坦然,孩子才会变得放松。


早恋不应该是我们谈虎色变的“老虎”,不要武断的给自己的孩子下结论。


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打上“早恋”的标签,才是父母最错误的做法。


4.


而在第二个案例中,初中一年级的女儿开始变得注重打扮自己,这其实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很正常的表现。


当母亲从废稿纸中翻到女儿写给一个男生的一句话,从中感觉到女儿是有恋爱的倾向。


但是她并没有急于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而是想找个机会跟女儿坐下来敞开心扉的聊一聊。


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所有父母学习的。


 

早恋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对异性产生的好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的行为实践。


每个人都会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表现的比较隐秘,藏在心里;有的人比较张扬,会去付诸行动。


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美好纯真的情愫,对异性有好感,父母是阻止不了的。


“早恋”又是一个大家都比较敏感的词汇,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孩子的一系列叛逆的反应。


但是对于早恋,家长一定要注意区分,不能将产生好感和发生早恋混为一谈。


发生这种事情,一定不要过于的敏感,毕竟我们也是从那个纯真的年纪一步步走过来的。


作为家长,在察觉孩子有早恋的想法的时候,要主动的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的对话,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主动地跟父母敞开心扉。


对于孩子产生的“好感”,父母要因势利导。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帮她分析产生好感的原因,让她清楚自己的行为,和会导致的后果,以及对以后的影响,让她自己去作出判断,去决定。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父母让她往东,她偏偏会往西。只有真诚的跟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去斥责,才能有效的引导孩子在青春期的道路上完成自我成长。


 

5.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堵是堵不住的,疏导才是解决之道。

 

电视剧《小别离》中,因为怀疑女儿朵朵早恋,妈妈董文洁崩溃落泪,爸爸方圆则引居里夫人成功之路旁敲侧击,夫妻俩想尽各种办法找出证据,结果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早恋没有未来!”

“早恋的孩子没救了!”

这样的说辞成了很多家长和老师达成的共识。


有的学校甚至还制定了所谓的男女同学交往的“十不准”法则,围堵各种形式的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交往。


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阻止不了青春期的孩子发生早恋,甚至还会成为反助推力,导致孩子和父母疏远,和学校疏远。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处理青春期孩子内心的情感,把孩子往健康的方向上去引导,对“早恋”一词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闭口不谈。


认同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不去避讳孩子产生的情感,认真的同孩子一起疏导,疏导产生这种情愫的原因、表现的方式、发生的结果、导致的后果等等。


并认真负责的告诉他们,青春期的种种表现都很正常,对异性产生好感也属于很正常的表现,想去爱是对的,但是谈恋爱不只是享受爱情,更是一种对自己和对方的责任。


 

要把“早恋”当做一种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与学习,坦然的去跟孩子一起正视和面对,教会他们爱与被爱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做决定。


不要剥夺孩子去爱的权利,也不要害怕孩子去爱。


不要等到孩子真正需要去爱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如此缺乏。


来源:公众号父母有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