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覺知與畫壁壁觀與見道

 大山860 2017-12-09
覺知與畫壁 <wbr>壁觀與見道
清 康熙 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越修行覺知,你越會認識到:覺知是幻壁,諸念相是幻畫。諸念相出沒在覺知中,就像諸妖仙鬼怪出沒在畫壁中。事實上,我們內在的世界就是一個畫壁的世界,覺知是那畫壁,而諸念頭所創造的畫面、形象是那畫壁中的畫,是那畫壁里的顯現——那虛構的人物,那虛構的生活,那虛構的有情和無情的世界。我們的念頭每日出入畫壁,我們的覺知每天觀看畫壁中的萬物世界及其生生不息的故事。
       當我們看不出這是畫壁、看不到這是畫壁時,我們將自己認同為是畫壁的某個人物,我們沉浸在那畫壁人物的故事裡,以為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當我們因修行覺知而看出這是畫壁,而由此明白過來,我們從畫壁中出來,我們成為畫壁之外的佛——佛的意思是,不在其中的人——我們了解到那只是畫壁,那只是心在一面牆上的投射,那只是心在一面銀幕上播放的電影。
       覺知是一面無體牆,我們每天要死盯著這堵牆——這畫壁,看它出入其中的人物,看那些人物所上演的故事而不認同它。緊緊盯著這畫壁看,就是壁觀或觀壁。達摩久(九)年壁觀,也只是做這件事。壁觀也可稱作閉關,因為閉關也只是為壁觀或觀壁而已。壁觀是入道的基礎,當我們能壁觀,便能清楚地看到心所創造者和心所不能創造者,由是便可以入道,也可以更加了解世間。但有人能觀壁或觀壁很好,卻就是沒有入道。原因是他們沒有在觀壁的基礎上向上一步。
       我們的心創造了富饒、豐盛、廣博、綺麗的世間,但它也有無能為力的地方。心的無能為力處便是見道的關鍵。我們要看到、看盡心的伎倆,心的邊界,然後才可以看到道,同時也可以更加了解心。例如,觀看一朵花,你看到自己的心創造了花的名稱、花的形象,乃至花的香味等,但你看到心彷彿小狗啃熱鐵球無從下口的那了嗎?你看到心對那無能為力的那了嗎?看到才乃碰觸到道。
       持覺觀照,或說久年壁觀(閉關),訓練我們一顆道眼。唯有我們具備了這了了覺知的覺知眼,向上一瞥,才有可能見道。如果具備了這樣一顆了了覺知的覺知眼,但沒有向上抬眸一望,仍然不能見道。訓練出了覺知眼,我們可以看見和清除自心的痛苦,獲得心解脫;但如果沒有向上一瞥,看見道,則無法達成法解脫。
       心解脫可以由僅僅訓練這顆心達成,但要獲得法解脫,唯有見道才能真正達成。因此,見道是必要的,而見道的前提是訓練出自己一顆清凈不染的覺知眼。而這顆覺知眼的訓練,則由最初的、普通的覺知練習和壁觀達成。有人訓練自己覺知,達到見到了了靈知的覺性,以為就完事了。不,這還不夠。得見了了靈知的覺性,也許可以保持心的平靜與安寧,達成心解脫;但要獲得法解脫,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向上一瞥,看見道體,看見法身。
       許多人修到了了靈知的覺性就完了,就停止不前了,或者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再向上,在哪裡向上了。在哪裡向上一瞥?在你看到的任何一種事物上,在花上,在草上,在石頭上,在樹木上,在小狗身上……在任何一種你眼之所及的事物上,以你訓練出的、絕對清凈的覺知眼,看向事物的體,如果機緣對了,於一剎那間,你便能看見道體。
       向上一瞥或向上一步,是不可用語言述說的,語言無能為力,古來諸佛最多把人領到這兒,再往上一悟,必須靠你自己了。雖然由此向上諸佛也不能為你做什麼,但他告訴你了兩樣最重要的事:一是以什麼眼、以什麼工具向上看去;二是所看見的道體大約具備什麼特性或特徵。以什麼眼向上看去?絕對不染的清凈眼,覺知眼;道體大約具備什麼特徵?
       道體是無名的,道體是無相的,道體不屬於知,也不屬於無知。知是妄知,是妄知不是道;不知是無記,無記與道毫無交涉。道在知與不知間,明白人隨處可感可覺。道體充斥宇宙間,無一處沒有道體。道體無形又無象,但不是無。知者感知它,如閉起眼睛撫摸自己的身體,或隔著袋子撫摸袋子里的土豆,或者就像看手中的蘋果,只是你知道道體在任何形象、任何狀態里,但它不屬於任何形象、任何狀態。
       有關覺知,修習久了的人會產生:覺知是真的,念頭或諸相是假的。因為念頭似乎生生滅滅,覺知好像如如不動,因此他們覺得念頭是假的,覺知是真的。這是不如實的認知。覺知和念頭,同根同源,同性同質,若說真,皆是真;若說假,俱是假。究其實質,不可議論真假。因為覺與念,皆無實體,如夢,如幻,不可語也。若強語,入戲論也。
                                                                                  ------ 生根洛珠堪布

題頭圖註解:
清 康熙 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龍藏經》全名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是奉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之命修造。全帙一百零八函,以藏文泥金書寫在特製的磁青箋上,上下經板彩繪七百五十六尊諸佛造像,飾以各式鑲嵌珠寶,再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保護。根據實物丈量,每函縱33公分,橫87.5公分,厚300—500餘葉不等,各重約50餘公斤;每函配備有裝幀所用絲、棉等材質袍袱、五色經繩及最外層用以保護經函的經衣。
       據滿文《總管內務府檔案》記載,《龍藏經》從發起到完成,孝莊太皇太后都傾注心血,她在年僅十四歲孫兒康熙皇帝支持下,力排眾議,突破人、財、物各方面阻力和困難,並在娘家蒙古科爾沁部族的支援下,費時兩年,於清康熙八年(1669)完成了這皇皇巨構。當時寫經團隊分僧俗兩班,僧班寫經共一百七十一名喇嘛;俗班負責採辦調度所需物資、張羅參與寫經者的飲食起居和安全防衛等,人數不詳,由內務府總管其事。據康熙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內大臣米思翰等〈預估抄造甘珠爾經應用金粉數目奏本〉載:「一百零八塊上經板,每塊需要五塊飛金,共需五百四十塊;經葉五萬三百張,每四葉以飛金三塊計,需三萬七千七百二十五塊,總需飛金三萬八千二百六十五塊;每塊以銀九兩七錢計,共需銀三十七萬一千一百七十五兩五錢;經板上七百五十六位佛尊,共需金粉一千七百八十二兩。」說明耗費之巨。飛金是極薄金箔,寫經期間,北方飛金用盡,又到南方採辦;至於裝幀用的經簾和袱包等由江寧、蘇州、杭州織造承造。再者,飛金既是如此昂貴之物,正式寫經前,先用白紙打樣;喇嘛打樣起稿期間,日供一餐,茶歇兩次;寫經期間,日供兩餐,茶歇三次;說明了僧班是在茶足飯飽下慢慢書寫,保證了《龍藏經》的品質。證之於實物,一百零八函,五萬多葉經文,泥金成色飽滿,藏文書寫端正,造像華麗莊嚴,裝幀考究精美,極富皇家氣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