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朋友相邀,在南长老街金塘桥堍“味道私房菜”酒店聚会。席间,“往事酒吧”老板歌星当场引吭一曲“小芳”;近尾声,又来了一男一女两位苏州评弹现场说唱,把酒席氛围一下子带到了高潮,“味道”老板娘介绍,每逢周末,店里都要请“评弹”现场表演。 听着看着曲调优美的演出,别说是外籍人士,就是无锡本地土著,也纷纷说是难以辨听苏州口音说词。不由得想起少年时家乡“小热昏”的演出场景。 那时,每到秋末冬初,村民就会撺掇着生产队长,去请人来村唱滩簧(小热昏)。有一年,来的是一对男女江湖艺人,在砖场上摆一张长凳,站在长凳上唱,说的是无锡方言,连唱了二三天,什么道具乐器也没有,唱得什么“吊膀子”一类的带点秽色的内容早已忘却,说的一个江湖骗子的故事倒是一直记在心中。记得清楚的,是说一乡下农妇遇骗。农妇带着小孩去大上海在火车站等车,知道外面险恶,坐在自己的箱子上不敢离身。两骗子搭档,一个上前搭讪逗抱小孩玩,农妇见小孩被抱远过去追上,另一骗子乘机偷走她箱子,农妇抱小孩回来见箱子全部家当被窃号啕大哭,两艺人演得唯妙唯肖,赢得村人一片掌声。弄得我以后上了铁路工作经过候车室,总会下意识的扫一眼旅客随身物品的保管情形。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艺人自编自演。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用的是当地方言,故深得人们喜爱。 因说唱的内容由一般的生活趣事演变为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大多数节目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经常招致官差驱赶,为逃避追究,故将这种形式取名为“小热昏”,意思是演员自己发昏说的胡话。表演形式定型为一人或两人敲小锣、拉二胡说唱,唱为主,说为辅。 2006年,“小热昏”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惜如今难以看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