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青云与《长生不老秘诀》(二)

 johnney908 2017-12-09

                            作者 周贻谋 湖南中医学院 教授

 

    李青云在《长生不老秘诀》第一编《养生篇》中又指出,养生“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木”。所谓“慈”,就是为人要有慈爱之心。盖人心能慈,既不害物,也不损人,有此慈祥之气,就可以养其大年。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非但仅指节约钱则,而且在于节俭地处理一切事务。一个人俭于饮食则能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若能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所谓“和”,即心平气和与祥和之意。官民相和则国家兴盛,父子相和则家宅安乐,兄弟相和则互相提携,夫妇相和则家庭安静,朋友相和则互相支持与帮助。所谓“静”,系指身不过劳和心(脑)不过思而能保持安静。一个人倘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右而目不瞬”既见到巨变而不大惊失色,有奇特之物出现也不分散注意力),才能真正算是进入了“静”的境界。     李氏在《养生篇》中还指出,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他说:“予生一百余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与夫作长久之酣眠。”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过度饱食或久睡过,所以能够长寿。李氏此说很对,非常合乎科学道理。现代研究表明,过度饱食短命,适度节食和限食可以延年益寿,已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现代研究又表明,睡眠过少或过多均会损害人体健康,每大睡眠少于6个小时或超过10个小时,均将减损寿命。李氏进而指出,少[细小之事,人们最易轻视,往往容易造成损伤。具体地说,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h,,失时则伤;寒暖不慎,步行疾(过于快速),酒色淫乐,都会造成损伤。“积伤致极,即可亡身”的道理就在于此。前人说过,饥寒痛痒,是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父母也无法代替;衰老病死,只能由自己承担,即使是妻子儿女亦不能分担。倘若不懂得自爱自全的保养之道,你又将依靠谁呢?这就从反而说明,人人都应当高度重视养生之道,舍此则无法健康长寿。
    在《治心篇》里,李青石曾说,喜怒哀乐之情,富贵荣辱之念,这一切皆发于心,故养生必须治心,治心的关键是“戒妄想而已”。佛家认为人有幻心与觉心。幻心太多则使人短命,甚至有如“虾蟒(一种寿命很短的昆虫)生大地间”。一个人能有觉心,就可以自觉地养生,自然可以长寿。怎样才能灭其幻心呢?李氏认为,幻心即妄想。妄想有二:其追忆前此之荣辱,声色狗马之欢,扰扰于心,回想起来还有余味,此为过去之妄想;儿事当前,而生欣羡好恶之心,患得患失,踌躇不安,犹豫不决,此为现在之妄想;期望日后富贵荣华,或子孙之荣升提拔,及追求一切现在未有之欢乐,此为未来之妄想。这二种妄想忽起忽落,忽生忽灭,不时盘旋萦绕于心头,倘若不能及时除去,内心又哪里能得安宁呢?一个人整大为货则、功名、利禄、荣辱、好恶、恩仇等所困扰,必然会生心病。所以“治心之道,宜摒除一切杂念”,要做到“荣辱得丧之事,不足扰其神,生死疾病之事,不足萦其心;使浩然净元之气充其中,清明朗澈之境现于外。”倘能如此正其心,则“不求寿而寿
自永矣。”
    李青云的此类论述,对今大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来说,仍然很有启发和帮助。有些离退体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回想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是何等地风光体而,对比今大无权无势的寂寞处境而感到冷落难受;或者为过去遭受挫折和打击之事而感到耻辱与愤怒,无形之中会增添许多烦恼。也有些老年人为眼前之事患得患失,不知该怎么取舍,内心很不安宁;还有些老年人对未来或子孙之事考虑过多,或者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由于期望值过高而无法达到,反而容易产生失望和沮丧之感。诸如此类,都是有害于养生的,对身心健康损伤极大。因此,老年人应当及时消除此类杂念和妄想,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才有利于延年益寿。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CSOU200505048&dbname=CJFD2005

《长寿》     2005年 第0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