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朔三镇的沿革

 长弓有心 2017-12-09
河朔三镇的沿革

       公元763年正月,史思明自缢于平州石城县温泉栅林中,这标志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的结束,也标志着河朔藩镇的诞生。由于唐代宗久厌兵革,又无力根除投降唐朝的安史降将,只得让这些将领仍领旧地:其中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领恒,赵,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领魏,博,德,沧,瀛五州,即后来的魏博节度使,李怀仙领幽,平,归,檀,莫,妫,营七州,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薛嵩为相卫(昭义)节度使,领相,卫,邢,洺,贝五州。
       
河朔三镇的沿革
   
      775年,田承嗣出兵吞并了相卫(昭义)节度使之地,唐代宗下令各节度使出兵讨伐魏博,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唐军淄青节度使还是攻下了德州等地,解除了磁州之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和卢龙节度使朱滔则分别获得了沧州和瀛州。
 
       781年,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袭父位。唐德宗不许,李惟岳遂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等预谋起兵叛乱。朝廷命卢龙节度使朱滔,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一同出兵讨伐。最终李惟岳被部将杀死,唐廷将成德镇一分为三:由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领定、易、沧三州;王武俊以恒、冀二州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此二镇属州互不相连;康日知以深、赵二州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朱滔请求得到深州,唐廷不许,朱滔大为怨恨,便留屯在深州不再撤军。
 
河朔三镇的沿革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由于唐德宗对待河朔藩帅安置措施失当,形势急转直下,不久就爆发了四王二帝之乱,朱滔,王武俊等人亦反。结果长安失陷,德宗被迫出逃奉天。最后德宗不得不下令赦免两河藩镇,王武俊等人也上表“归顺”,朝藩之间的这次大战才宣告平息。成德镇也被分为三镇:以张孝忠为首的义武军节度使,统辖易,定二州,横海军节度使程日华领沧州,王武俊统领恒,赵,深,冀,德,棣六州,成为了新的成德节度使。河朔三镇的沿革

 

       元和年间(805-820年),力图中兴的唐宪宗不许王武俊之孙王承宗继承成德节度使之职,两次向成德用兵,使得成德再失德,棣二州。河朔三镇的沿革

       河朔三镇能够割据一百余年,长期“不服王化”,对抗中央,实因其拥有一支世袭的家产制军队,但其地域依附性导致他们满足于既得的经济利益,缺乏与唐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力,最终被其它新兴的藩镇所灭——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