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点,上课呢! 一个脑洞大开的正经科普公号 关注 藩镇割据的起因,在于唐朝遍设节度使。藩镇又叫方镇,原是封建朝廷在边疆襟要地区设立的军镇,其长官为节度使。为了方便了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藩镇和节度使的起源。 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方便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也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代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后来,为防止少数民族侵犯,唐朝又在边境设置了大军区,其长官为都督或大都督,像东突厥都督府和幽州都督府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刚开始,都督只管军事,不问民政,有些边防地区的都督,往往加“使持节”的名号,有专杀两千石以下官吏的权力。 景云二年(711)四月,睿宗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之名至此正式确立。 ![]() 再后来,到了天宝初年,玄宗已在边境设置了十大军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藩镇,其长官为节度使或经略使。此时的节度使,由于身兼度支使(负责军需调度)、营田使(负责屯田事务)和采访使(负责监察)等职务,因此得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而与此同时,随着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朝廷派系林立,关键时刻往往不能步调一致,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效能。唐代后期的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在这一时期已经初露端倪。中央政府涣散,为地方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节度使有自主招兵的权力,招来的兵没事干,一天到晚都在训练打仗。他们和中央军的区别在于,中央军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踢正步,而他们是拎刀砍人,砍着砍着就砍出了血性,战斗力自然就上来了。不过,这样做也会有一个问题,即军队只听命于节度使,而不买皇帝的账,节度使就是他们的大老板,管饭还给发工资。因此,藩镇军队名义上是政府的,实际上是私人武装。 ![]() 当时,全国总兵力有57万人,光十镇节度使就拥兵49万,其余的8万人才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如此外重内轻的局面,不发生安史之乱才会让人感到奇怪。 那么,为何藩镇割据到了安史之乱后才会出现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唐中央对安史旧部处置不当,姑息养奸造成的。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一些降唐的安史旧部,被朝廷以赏功为名,授予节度使职位,逐渐做大做强。面对这种局面,时任皇帝代宗显得很无奈,他无力消灭这些势力,只好萝卜加大棒哄着他们过日子。藩镇割据首先就起于这些安史旧部。 其次是节度使建制的扩大及其势力的膨胀造成的。节度使初建时,一般都是设在边远要冲地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需要,军镇制度便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区,后又发展到全国各地。据《新唐书·方镇表》所列,全国共有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数。 ![]() 诸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深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节度使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统辖6州,占据今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统辖5州,占据今山东、河北、河南交界地区。卢龙节度使李怀仙,统辖7州,占据今北京、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三镇节度使均为安史降将,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军队、赋税、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并不服从中央管制。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姑息政策。 节度使的职位往往是父死子继,或由部下自代。朝廷的作用是等结果出来,走个形式签字盖章同意;就算皇帝看节度使一万个不顺眼,也必须承认,不能更改。 河朔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河朔地区有独立的经济条件。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唐代的河朔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必与外部发生贸易往来就能吃喝不愁。 第二,通过控制相当数量的自耕农以保证财源和兵源,是藩镇进行长期割据的社会基础。唐代地主土地所有制正处于发展阶段,各节度使还可以控制一定数量的自耕农,使其提供维持割据政权所需的大部分财政收入。与中央王朝统治地区相比,节度使在对待广大农民的时候,更注意把剥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所承受的负担要相对轻一些,基层社会也相对稳定一些。同时,节度使本人及其僚属也占有大量土地,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军人大地主集团。他们和本地大地主相互勾结,顽固对抗中央,以维护其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 第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藩镇进行长期割据的军事保证。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都拼命扩充军队,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是节度使武装的核心,他们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与节度使互为表里,有着共同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可得其死力;如不合其意,牙兵便杀逐节度使,另立新主,就是所谓“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牙兵的专横难制,从侧面说明藩镇割据势力是根深蒂固的。 第四,唐朝政权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无法集中力量消灭藩镇。在朝廷内部,宦官、权臣专擅朝政,政治腐败,难以形成对藩镇有效的威慑和控制。朝廷没有一支自己控制的强大军队,每次对藩镇采取军事行动,都要依靠那些专横跋扈的地方将领。地方将领拿了朝廷的钱粮,并不给朝廷卖力,往往按兵观望,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而那些割据自雄的藩镇,却能互相声援,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这样,随着安史之乱结束,到代宗大历年间,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基本固定下来。 代宗时,最让朝廷头疼的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出身行伍,原为安禄山部将,累功至武卫将军,后随其反唐。郭子仪平定东都洛阳时,田承嗣见风使舵,举旗投降,但不久又叛变。史朝义杀掉老爹史思明称帝后,屡战屡败,与田承嗣一起退守莫州,坐困愁城。 面对强大的唐军,田承嗣反复之心又起,就建议史朝义前往幽州搬救兵。史朝义听从了田承嗣的建议,临行前对他说:“我满门一百余口,都托付给你了。”田承嗣顿首流涕答应。谁知史朝义刚出城,田承嗣就把史家男女老幼绑起来送给唐军请降。唐政府心胸倒很宽广,对田承嗣所作所为既往不咎,封他为魏博节度使。 田承嗣为人深沉猜忌,好逞勇武,表面上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却只图谋巩固自身。他收取重税、整修武备、统计户口、强拉兵丁,几年之内,部众便多达十万。 大历八年(773),田承嗣给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又上表朝廷,求任宰相。代宗大为惊怒,赶紧以加封其为宰相作为交换条件,劝其捣毁祠堂。后来,代宗为安抚田承嗣,又封他为雁门郡王,并将女儿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希望能笼络其心。 不过,田承嗣生性凶顽,行为愈加放肆。大历十年(775),田承嗣出兵兼并相卫节度使辖地,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代宗诏令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等8镇联手前去讨伐。战争持续百余日,唐军四合,叛军部将多降唐。田承嗣见形势不妙,又开始装孙子,赶紧遣使奉表,向代宗谢罪称臣。代宗并不能真拿田承嗣怎么样,只好赦免了他。后来,田承嗣再次叛唐,尽管还是以失败结束,可终代宗一朝,魏博之患也未能根除。田承嗣死后,他的侄子田悦继任为节度使,朝廷吭都不敢吭一声便同意了。 成德、卢龙节度使在这一时期尽管没有魏博表现得抢眼,但并不表示他们没实力,关于他们的“精彩”表现,后面还会提及。 河朔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在历史上有人称其为“叛镇”。除“叛镇”外,其他藩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中原型藩镇,主要包括宣武、武宁、河东、河中等。从位置上看,中原藩镇控扼河朔,屏障关中,对河朔藩镇起着防范作用,所以这里驻有重兵。 二是边疆型藩镇,西北主要有凤翔、振武、天德、银夏、灵武等,西南主要有西川、东川、黔中、安南、岭南等。边疆藩镇通常是为了防范周边民族政权的入侵而设置的。 三是东南型藩镇,主要有浙东、浙西、淮南、福建、湖南等。东南地区养兵少,军费低,地方税收大部分上供中央,是唐王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 ![]() 以上三类藩镇虽然大体上还服从朝廷的政令,割据性较弱,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兵戎相见,发生叛乱。比如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就经常劫持漕运,掠夺贡物,并公然声称华州地狭,睡觉伸不开腿,大有要踏破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严肃点,上课呢! 一个脑洞大开的正经科普公号 关注 新书推荐 ![]()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中国史一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