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进而出现“两户养一兵”现象

 史家之韵 2022-03-18

唐朝初期,唐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当时又称“藩镇”。

唐玄宗以后,府兵制废除,藩镇的军士改为招募,长期守边,不再更代。他们在节度使的统领下,一面守边,一面屯田生产,他们的家属也随军迁到边镇落户。这样一来,原来只管军事的节度使,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藩镇势力。

而同时,唐朝中央的政治却每况愈下。李林甫和杨国忠相继为相的二十年期间,他们胡作非为,搞得朝政腐败不堪。

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廷经过八年的平乱,终于把叛乱平息。但虚弱的唐朝,已经无力阻止安史之乱后开始出现的藩镇割据了。

763年,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并同意他们就地担任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幽州(今北京西南)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这三家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

此外,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内陆的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这些藩镇的历任节度使,有父死子继的,也有兵将拥立的。唐朝廷还不能节制他们,只能事后“任命”,承认即成事实。在唐朝后期的150年里,河北三镇换了57个节度使,真正有朝廷委任的只有区区4人。

各藩镇在经济上都独立于朝廷,征收的赋税从来不上缴朝廷,许多节度使大肆兼并土地,并挑选青壮年当兵。各藩镇依靠强大的财力和兵力,常常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各藩镇在辖区内横征暴敛;而唐朝廷也在还属于自己的地盘内大幅地提高赋税。九世纪初,江南地区只有140万民户,却要担负着唐朝八十万多万军队的粮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户养一兵”。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唐朝盛世不再,主要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持续的藩镇割据。这种藩镇割据现象,一直延续了150年,直到唐朝灭亡,割据局面又演变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