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网罗天津卫 2017-12-10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这一段主要是描绘三岔河口海河口景象的画面,画面的左下角是南运河的尾闾,在画面的左上方是北运河的尾闾,也就是潞河与海河的交汇口。画面的右侧即海河的始端,潞卫二河的河水注入海河,浩浩荡荡一直流入渤海湾。三岔河口的水面中央,巡盐御史一年一度的巡盐盛典正在启动。自康熙七年(1668年)巡盐御史署从北京移驻天津后,每年的巡盐出巡就从南运河北岸的盐院衙门启程,届时,巡盐御史的随从人等将陪同御史大人一起出巡,赴直隶、山东及河南巡视盐务。御史的侍卫和仪仗分置几艘快艇上,护佑着旗帜鲜明的官舫。第一站是巡视天津的盐坨、掣盐厅和盐场,然后再到第二站沧州。三岔河口岸边站立了不少百姓,观看御史出发巡盐的盛典。船头站立的衙役鸣锣开道,正在对着前方的船只高声喝呼“闲杂人等快闪开”。

天津的摆渡大致可分为三类,官渡、义渡和私渡。官渡,则是由官方设立的摆渡。据《天津卫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天津整饬副使令三卫经历司设官渡七处,地点在北马头、晏公庙、大直沽、宝船口、西沽、真武庙和寇家口等处。北马头渡口后来搭建了钞关浮桥,真武庙渡口即后来的盐院渡口。这七个渡口,官差人等过渡是免费的,“船用本道官银置造,每船水手一名,每月各给工食银三钱”。还有一种义渡,一是僧人募化设置,为的是修功德。二是当地乡绅乐善好施,百姓往来过河不收费,为的是做善举。如北仓上下的义渡,就是举人曹步青作慈善而设立的,百姓往来不花钱。三岔河口附近比较著名的还有两个摆渡口,一个在潞河口,一个在海河口,根据河面的宽窄分别称为小口摆渡和大口摆渡,属于私人经营的摆渡。经营摆渡,要凭朝廷颁发的龙票,即执照。龙票是可以世袭的,因此摆渡行业多是子孙行业,代代相传。玉皇阁山门正对着大口摆渡的码头,码头两侧停满了装满盐包的货船,船户们将上岸在宫南宫北大街购买一些香蜡烛马,以备路上使用,临行前还要结伴到天后宫拜祭天后娘娘,祈求保佑漕船一路顺风。大口东岸的摆渡船已上满了渡河的客人,看见官舫就要过来,唯恐冲撞了仪仗吃罪不起,停在码头边不敢开船。

潞河口里没有行船,可能是得知巡盐御史要出来巡视的缘故,船都停泊在河边。潞河自金元始就是一条重要漕运河道,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潞河,是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自北京通县至天津三岔河口,与南运河汇合注入海河。潞河河道弯多水浅,不能行驶吃水较深的海漕马船,只能在三岔河口把漕粮倒运到平底驳船上,才能经潞河北上运至通州。因此三岔河口从元明时起就是漕运的重要倒驳节点。

三岔河口北岸上,不久前新修的海河楼建筑雕梁画栋粉饰一新,那是天津的官员和盐商们专为皇上拈香礼佛时修建的用膳休息之所。《天津县新志》中记载:“海河楼在三岔河口北岸,崇禧观东,乾隆三十八年建,御题‘海河楼’榜字赐之”。海河楼是乾隆三十八年修建的,和《潞河督运图》长卷成画仅相隔数年,雕梁画栋粉饰尚新,作者用色彩尽力渲染,以示和其它寺庙的区别,充分显示了其匠心独具。海河楼的修建,占尽了天时地利,自康熙始,两位皇帝多次巡视天津,都在香林院和望海寺拈香小憩,却苦于无法用膳和休息,海河楼的修建使这个尴尬迎刃而解。海河楼建在三岔河口北岸的高坡地上,面向海河,天气晴好之时,远望,能望见渤海的渔帆,近看,清浊分流三水交汇,水流翻滚帆桅竞渡。天雨时,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天水茫茫,混沌无界。此时最能激发诗人的意兴,信手拈来,即是佳作。康熙帝与乾隆帝巡视天津留下的墨宝,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里即兴而作的。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海河楼旁就是曾影响过天津文风的“诗厂”香林院,这是一座幽静的道观,可以看到其山门紧闭。由于院主王聪好读书,善诗文,喜结交南北名士,每日里吟诗唱和,把一个道院变成了文人的雅集之所。在这所“诗歌沙龙”里,南北文化尽情交流,文人墨客激情抒发,香林院自发形成一个诗歌群体,在一段时间里,影响和左右了天津的文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第八次来香林院拈香,为香林院赐名“崇禧观”,并钦赐御书匾额。在此后的岁月中,这两座被乾隆喜爱的“准行宫”命运多舛,历尽巨变和蹉跎。香林院西边有高大楼牌的寺院就是闻名遐迩的望海寺,这是一座壮观宏伟建于明末清初的寺院。乾隆皇帝几次出巡天津,都曾在此拈香驻跸,并在望海寺重修时亲赐御书匾额。望海寺坐北朝南面对海河,是观海的最佳之地,往来商旅行至此处,多弃船登岸,拈香祝拜。清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兵舰长驱直入占领了三岔河口,把北岸的海河楼、崇禧观及望海寺当做了英法联军的司令部,而后,把海河楼及崇禧观里面的奇珍异宝、硬木家具等抢掠一空,致海河楼和崇禧观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传教士卫儒梅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手中,租下了海河楼、崇禧观及周边15亩土地 ,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神父谢福音拆毁了海河楼和崇禧观,建起了天津第一座天主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教堂。昱年,天津发生“天津教案”,望海楼教堂被焚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望海楼教堂在原址重建,没过三年,又在义和团运动中烧毁,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复建至今。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大口摆渡和望海楼教堂)

画面的上部,画了三岔河口东岸的大口码头。沿河修建的街道是“粮店街”的北端,沿潞河上朔百步,面对北岸炮台即是小口摆渡。在小口与大口码头之间的拐角岸上,有一所幽静的院落,那就是乾隆二十年由庐州同知王又扑捐地修建的“三取书院”,这所书院首开私人开办书院之先河,是天津私人捐助创办的第一所书院。三取书院的旧址原为赵公祠,是赵良栋、赵宏燮、赵之壁祖孙三代之祠堂。赵良栋在康熙十一年任天津镇总兵;赵宏燮曾两任天津道,捐款修建了天津西沽浮桥;赵之壁在天津任盐运使;他们在任期间修堤防、办义学、架浮桥等多有善政,深受天津百姓拥戴。尤其是赵宏燮,河东民众更是对其感恩戴德。原来河东一带,包括粮店街、锦衣卫桥、陈家沟子等地,明代归属不定,清康熙十九年才正式划归武清县,当地居民与天津城隔河相望,可是办理什么事情必须到数十里外的武清县,为此深感不便。为此,赵宏燮两次在天津道任上都向上司疏请把河东一带划归天津,均未获准。直到他升任直隶总督后,直接上疏朝廷,力陈利弊,获得恩准,河东一带才划归天津。因此河东民众感念赵宏燮的恩德,为他在海河东岸修建祠堂,春秋祭祀。康熙五十八年(1719)修筑渠黄口堤岸,赵公祠正好在大堤的堤尾。由本地进士王又朴发起,号召众乡贤大力捐助,在赵公祠的院内扩建校舍二十间,利用祠堂办学。王又朴是雍正年间进士,是天津著名的学者,擅长诗文。青年时曾以古文受知于桐城派开山祖方苞,得其嫡传,著述颇丰。他一生乐善好施,尤其热心本乡教育事业。乾隆二十年(1755),王又朴再次发起社会募捐,又增加校舍十二间。最初名叫“郁文学社”,乾隆二十五年(1760)取其乡试、会试、殿试皆中之意,改名为三取书院。王又朴于乾隆二十三年辞官回家,在书院自任“山长”,把书院办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人借口修教堂,强行占据了三取书院,作为工程指挥部。书院被迫移到河东盐关厅后一个小院继续办学。1900 “庚子事变”,书院遭到联军的破坏,从此一蹶不振。在画面中,画卷的作者似乎知道这所书院的来历,出于文人相惜,特地把书院的大门染作红色以区别周边的房舍吧。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长芦盐法志》中三取书院平面图)

《潞河督运图》中的天津风物(五)

(三岔河口北岸的位置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