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河洛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
中原有狭、中、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河洛周围。中义上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所谓“河洛、汾渭、洙泗”之地。上古时,“三河”都可以称为中原,即河东(今晋南)、河内(今豫北)、河南(今河南除去豫北、豫南部分)。广义上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广大区域。如今的山东省是后来近古时期才逐渐形成的,与其内部文化属性并不一致。今天的山东省主要分属 东齐(海岱)、邹鲁(洙泗) 等不同的文化归属。其中孔孟所在的邹鲁地区是属于中原地区的。如果不属于,可以试想:“难道孔孟都是四夷之人吗?” 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出:河南、鲁南、苏北、淮东 本是一家,都属于中原官话东部方言区,方言分别为中原官话 郑汴片、兖菏片、徐淮片、商阜片 等。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古中原汉人保留较多,也有部分为汉人与鲜卑、匈奴、女真混血后裔。据考证中原汉族文化主要起源于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 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族源之一。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山东内陆那边的人种,语言,民间习俗明显更接近河南,从北宋末年(1127年)到明初(1368年)的240余年间,山东地区人口锐减。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济南知府陈修上报: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 明朝建立后,针对北方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社会状况,实行了一系列军屯、移民政策,使北方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明朝洪武、永乐的励精图治,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移民政策的实施,也加快了山东人口的恢复。 夏商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朝时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
东夷文化分为齐文化和鲁文化,渐渐地鲁文化在夏商时期融入到了以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之中,而齐文化直到战国时期才融入进去,算是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了。原来“华”、“夏”之外还有个“夷”,他们一起组成了中国部落的三大支系,如今的中国称为华夏,其实东夷文化占据着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后来的一支发展为儒家文化),而中国却以华夏称谓,独缺夷,确实对东夷人的不公。 今日山东人的真正祖先是东夷人,“夷”是由“大”、“人”、“弓”三个字组成,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高个子勇士拉弓引箭的形象。他们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非常擅长弓箭。据说,射九个太阳的大力士后羿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东夷人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属兵器,使人类结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块作为武器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