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解红楼》〔132〕:二玉心中结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10

 ━━《第二十八回》解读之二

 

由于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因此对宝玉产生了误解,看见宝玉也不离他。

宝玉赶上前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道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已后撂开手。”

黛玉方站住,说:“若是一句话,请说来。”

宝玉笑道:“两句话了,你听不听?”

黛玉回头就走。

宝玉无可奈何,在他身后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黛玉不解,由不得站住,问:“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宝玉这才有机会一吐真情:“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这是真的,1705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到达江宁,七岁的曹頫曾陪过康熙。

如今呢?“三日不理,四日不见”,这也是真的,康熙晩年,患有怔忡症,对谁都怀疑,怀疑曹頫仍倾心于故太子,还有弘晳。

宝玉一再申述,发誓,表态,黛玉才回心转意,责问道:“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

宝玉一下子就楞住了:“这话从那里说起?我要是这样,立刻就死了!”

黛玉明白了,可能是个误会,便开起了玩笑:“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说着,抿着嘴笑。

对于这段描写,曹頫于1668年前后写了一首诗,赞道:

世间最苦是痴情,不遇知音休应声。……(府·28F·L0503

那是一种痴情,二玉心中的结节,概括了当时曹頫的心中感受。

接着,王夫人问起黛玉吃药一事,宝玉表明自己的看法:“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得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疏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晩年康熙已经病入膏肓,曹頫心里明白,除非有不死之药。

下面宝玉的药方很奇特:“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给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未完就好了。”宝玉幻想有一种不死之药。

这药是: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的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脂。还有一味,古坟里富贵人家装裹头面的珍珠宝石。

黛玉认为这是撒谎,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此药世上难寻。

黛玉就认为就是谎言,疯话,多次暗示:“理他呢!过一会就好了。”

作者却是暗示:康熙之病已无药可医。

 

 

201708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