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类家长容易教出暴力孩子,你在其中吗?

 悅來閲好吧 2017-12-10


 

    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暴力倾向,往往被家长忽视,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但实际上,这些不良习惯往往为成人后的行事埋下祸根。下面列出了或导致孩子暴力的一些家庭因素,如果你也是一位家长,不妨看看。

模仿 :孩子暴力有时是向父母学的

  “我最近就接待了好几个家庭的咨询,主要问题也是孩子在行事中往往出现暴力倾向。”俗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如果动辄以打人、摔东西等方式来处理矛盾,孩子会养成习惯,长大了一时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出问题!有一个咨询者,从小习惯了用拳头处理问题,成大结婚后,有不顺心就打妻子,后来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走了,他才意识到,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于是来做心理干预。


    而从一些案例来看,很多孩子身上的暴力行为其实是向父母学的!有的父亲动手打母亲,或是父母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就会觉得:“爸爸或妈妈也打人,我也可以这样对别人!”在青春期之前,家长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还可以“压”得住,到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叛逆心更重,这时就“压”不住了。所以,发现孩子在处理问题时有暴力倾向,得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引导好。


   压抑 :父母完美主义也易致孩子暴力

    对孩子表现出的暴力倾向问题,原因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要求过于完美,这种环境下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暴力。孩子会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他(她)内心的不开心。一位3岁多的孩子冲着母亲拳打脚踢发脾气,母亲很吃惊:“这么小就暴力了还了得?”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孩子和成人一样,面对不开心,压抑久了,总有一天会爆发。


    另外,父亲过于严厉也易出现问题,很多父亲在单位是领导,回家后没能转换好身份,对孩子也以领导的角色来命令他(她),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批评,也易导致孩子使用暴力的行为来反抗。


    总之,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暴力,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根源在哪?才能“对症下药”。另外,夫妻间不睦,常吵架;夫妻双方教育孩子不一致;隔代宠爱与孩子父母教育要求的不一致等等,都或有关系。


    孤独: 缺乏陪伴也会成就暴力

    孤独也有可能成为暴力的土壤!前几年的几所小学做过一项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孩子心中的好父母是怎样的?其中的一个答案惊人的一致,数十位学生表达的心声是:“能陪伴我,并告诉我什么是对的。”在回答“喜欢什么样的妈妈”这一问题时,一般人可能认为孩子会选择“给我自由,没那么多管束的妈妈”,但很多孩子选择的是“会对我唠叨的妈妈”。这是一份让人心酸的调查,因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多,父母给孩子的陪伴很少,孩子们宁愿要一个唠叨的妈妈,也不愿意没人理。


    其实,在城市里,很多孩子又何尝不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工作,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的时间太少。而事实证明,缺乏陪伴、内心孤单的孩子,处事走极端的几率更高。


 “家族遗传”:原生家庭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家族遗传”原生家庭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要探究孩子暴力行为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或与孩子父母的原生家庭有关。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条船行驶在海上,看得见的是海面的冰川,而海下的冰山更容易让船触礁。如果父母小时候从原生家庭里带来了太多的负能量,比如父母的性格是很少微笑的,家里从没有“阳光”,对孩子总是很挑剔,不让孩子自主做一些他(她)想做的事,总是害怕这样害怕那样等等。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即使家长不骂孩子,也不轻易批评孩子,孩子也往往会觉得无安全感,有时甚至用掀桌子等行为来抗拒。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父母小时候在原生家庭受到的管教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父母对自我的认识就很重要。


    引导 让孩子明白处理问题的 方式不止一种

    了解了孩子暴力行为背后的根源后,在引导孩子方面还需注意些什么问题?这要分年龄来看,如果孩子在3岁以前,相对好引导。这时孩子虽有表现出打人等行为,但他们的意识其实并不强,常常不是故意为之,这时家长就要坚定地制止,并明确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等孩子再大一些了,就要和孩子提前约定好一些管教的方式,如果孩子犯错,就用约定好的方式进行管教,但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管教不能带有家长自己的情绪,而是就事论事。否则,容易变成数落、发泄,那是家长自己为了缓解内心焦虑的行为,对孩子根本无益。而看到电视或报纸对一些犯罪行为的报道,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了解到,如果从小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将来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


在发现孩子用打人、摔东西或其他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时,要明白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应激反应。家长应让孩子懂得,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止这一种。这就比如从孩子小时只吃某种蔬菜或水果,长大了就只有这一种选择,品种繁多的蔬菜与水果都不爱吃。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去适应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