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商越高的人,越是“嘴拙”;你评价别人的样子,出卖了你的素养

 柳仁载 2017-12-10

播放GIF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情商最低的行为。

看到王蒙写的一篇叫《雄辩症》的小小说。

这是个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故事。

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

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的权利吗?

一下子就聊不下去了,医生决定换个人畜无害的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

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嘛!

病人反驳:“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他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

他语语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01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兴趣了了,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战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我不再参加辩论赛了,可是生活里所以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寻找漏洞,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筹。我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小到Angelababy有没有整容,大到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我的雄辩症可以把一次闲聊变成不欢而散的争吵。

没有人喜欢被质疑和反驳,没有人喜欢被逼着认输,结果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我长这么大,人缘最差的时候。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中的一段话:

“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

那么,切不可让您的儿子在争辩的技术和形式中长大……

不可让他羡慕别人争辩。除非您真不想他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而是成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口角者,在与人争辩中固执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荣,更有甚者,就是怀疑一切。

在争辩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类的东西,找到的只能是胜利。”

我开始反思辩论的真正的意义。辩论赛的机制决定了每个人捍卫的是既定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己方论点服务。

没有人不关心对与错,所有人只关心输与赢。它的规则要求,辩手们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手。

所以,整个过程参与者都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没有人会听取他人的观点,也没有人会修正自己的观点。

辩论赛作为一种表演是精彩的,但比赛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就糟糕了。

萧伯纳曾经说过: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什么叫交流?是双向沟通,是思想互通有无。可是当一个人只想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也仍然只有一种思想。

这样的交流不会让思想丰盈,头脑只会越来越贫瘠。

我错就错在,把辩论赛的那一套拿到平时的讨论交流中,拿到日常人际交往当中。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我厉害,还觉得我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我,还孤立我远离我。

对我来说,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获得一点虚妄的成就感,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为了真正的知识而讨论,而不应该为了压倒他人而讨论。

真正的思想交流者应该是谦逊的,他们积极寻找共识、乐于承认不足,对他们来说,驳倒他人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后来,我接触了一个辩论队的人,我发现她身上的那种辩论队气质让我窒息,言语间掩饰不住的攻击性,比我这个落选队员更甚。

就算她再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就算她是交谈的常胜将军,我也觉得她是个糟糕的沟通者。

好的沟通者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像艾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的:

“可以清晰并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用攻击和防卫。”

02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仅妨碍真正的思想交流,更是职场和亲密关系的杀手。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蔡康永说了一个职场故事。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别的部门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上,口才上,能力上碾压别人。当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口头上吃过他亏的人,都盼着他出洋相。

在亲密关系中,就更没有胜利者了。

两个人恋爱、同居、结婚,可以吵架的地方太多了,从家里挤牙膏应该从中间挤还是尾端挤、今晚谁洗碗、可不可以查看对方的手机,大到工资怎么花、婆媳怎么相处、孩子怎么教育,都可能产生分歧和矛盾。

如果双方不是建设性地协商问题,而非要争个谁对谁错,随便一件都可能在家里掀起腥风血雨。

兰兰是我的闺蜜,每次和男朋友吵架,她都要逼到对方低头认错为止。其实对她来说,道理上到底谁对谁错并不重要。

她要的是态度,对她来说,每一次吵架都是一场“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测试,如果男朋友够爱她,就会顺着她,让着她,哄着她。

如果男朋友不肯退让,她就用情绪操控,生气发脾气不行就哭闹,哭闹不行就冷战,直到对方认错道歉为止。

可偏偏他男朋友是个认死理的,喜欢和兰兰就事论事讲道理,一定要说出个是非对错来。

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干戈。吵架的结局经常是:

男方:好好好,全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女方:什么叫“行了吧”,你这是什么态度?

男方: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有完没完?

女方:你竟然敢吼我,你再吼一次试试!

最终两个人以分手告终,因为谁也不肯退让,每一次吵架都是对他们感情的消耗,在一起的日子给对方制造的痛苦比幸福还多。

其实在亲密关系里,总想着战胜对方,吵赢对方,证明自己正确对方理亏,只会换来双输局面。

我倒不是说,女生不可以有情绪,有时候发发脾气,使使小性子也挺可爱的,太理性的爱情反而会变成一潭死水。

我也不是说,男生不可以和女朋友讲道理,但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但我们的沟通终究是没办法撇开情绪的,有效沟通必须先处理好他人的情绪。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

我特别认可“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撒娇的男人最好命”的说法,他们有一种柔软的说服力。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方,会制造一种双方对抗的沟通氛围。沟通的目的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可是当两个人处于对抗状态的时候,沟通就成了破坏性的了。

假设一个情境,双职工家庭,吃完饭夫妻俩谁也不想洗碗。

能建设性解决冲突的夫妻,会先找共识,即两个人都认可丈夫和妻子都要承担家务,再商量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明确义务:

比如负责做饭的就不用洗碗,负责洗碗的就不用做饭,或者单日妻子洗碗,双日丈夫洗碗。

但如果双方的目标是战胜对方,就会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更应该洗碗。

先比惨,比谁最近更辛苦;再比功劳,比谁为家庭付出的更多;接着揭短,翻旧账把不满的事情一件一件地例举出来......

最后升级为人身攻击,给对方贴上自私、懒惰、不贤惠、不体贴、没有家庭责任感等等的标签。

可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无论比惨、比功劳、揭短、人身攻击都特别伤感情的,可是互相伤害了一通,他们也没决定好洗碗问题。

即使当天有一方妥协得以暂时止戈,今后的生活中,洗碗问题仍然随时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索。

03

永远不要忘记

沟通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

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性喜欢胜过别人,相比落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

我们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

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是一种高情商,也是一种大智慧。

01

上个星期,同事李姐在外地出差的老公给她买了个礼物,直接寄到公司来了。礼物拆开后,大家凑上去围观。

同事小美问,李姐,今天是你们的纪念日吗?

李姐说,不是,可能刚好他负责的项目奖金到手了,想庆祝一下吧。

小美一脸严肃,真的是这样吗?李姐,你得注意了,你老公突然给你买这么贵重的礼物,说明什么?他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他觉得愧疚了,想补偿你而已。明白吗我的傻姐姐?

小美这个人,不知是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还是真的脑回路清奇,说话总能刷新你的三观。

比如说隔壁新来的美女同事长得很漂亮,小美的评论是:

漂亮也没用,她老公肯定还是喜欢外面的。看看那些女明星的老公,有几个不偷腥的?”

别人考驾照一次性过了,她说:“省了不少钱啊,该请客吧”。

别人字写得好看,她也有话说:“都说字如其人,你这个还真看不出来”。

朋友圈她也没有放过。别人秀恩爱,小美来一句:“呀,这么快又找到新的男朋友啦?”

别人发自拍,她点评:“这P的还行”。

有人怼回去,小美还委屈了:“我说话直爽,你怎么开不起玩笑呢?”

这种随意揣度别人的评价,不仅直接毁了别人的好心情,也会让自己看起来很low,更是直接暴露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懂别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幸福的理解,就不要随便评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别人的生活,就不需要你关照了。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然而你所谓的价值观,很可能只是主流社会所宣传的价值观,你只是不知不觉地被主流社会所谓的客观事实迷惑而已。

一旦某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偏离了主流社会的要求,你就以大多数人的立场,以绝对自负自己处于正确方的姿态,高高在上地作出评价。

而实际上,价值基于一种上下波动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发生转变甚至被取缔,我们只能保持一种心态的平衡态度。

所以克里希那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02

昨天跟老同学出去吃饭。

吃饭间隔壁桌起身去结账了,老李突然说:

“瞧左边那个穿格子衬衫的,都那么胖了还吃,就属他面前的菜吃得最干净了。

况且要我说,这家店的水平也太差了,简直不是人吃的,连个米醋也没有,陈醋那是乡下人才吃的玩意儿。”

体重飙升以及正在蘸醋的我,默默地放下了手里的筷子。

吃个饭也能吃出优越感,也是没谁了。

再看看网络上的一些言论:

比如明星发生婚变,吃瓜群众第一时间跑到别人微博底下观光,评论说,我们是为你好,快点离婚吧。

还有那些动不动就拉地域仇恨,逼捐的,好像唯有自己的三观才是正确的存在,对那些与自己所谓的标准不一样的行为指指点点,义愤填膺。

而实际上呢?明明自己业绩不佳,还看不起那些加班的人,说只有效率不高的人才加班;

自己买了一堆书却只是为了晒朋友圈,还整天说这个肤浅,那个太LOW;

自己品味也不见得怎么样,却看不起王思聪,说他长得丑,没品位……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人们常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于外界条件,而将别人的错误归结于内在秉性。

但我们往往看见别人的缺失,却意识不到自己身上更大的缺失。

评价的成本太低,但其实反应的是我们失去了一种思考的能力和宽容的态度。

对一件事情指指点点只用花费几秒钟,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花费精力去理解事情为什么发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想那么一点点,或许社会将少很多戾气。

《搜索》中的叶蓝秋,因为刚刚被查出绝症烦闷之极,拒绝让座。却被不知情的网友指责为道德败坏的罪人。

记住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凡事低调点。

03

《欢乐颂》剧中的人物曲筱绡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她很喜欢随意评价别人。

在不认识安迪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就下结论,说她是小三。

见识到安迪的能力之后,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更打脸的是,遇到自己喜欢的赵医生,明知人家有女朋友,却说什么竞争上岗各凭本事。

在并不了解樊胜美的经历和背景的情况下,评论她是“捞女”,称自己见一个灭一个。

跟安迪讨论关关:小关不懂事,人家说什么都信,而且假正经,脑子里的教条特别多而且特别喜欢求上进,我最烦她绷着全身细胞求上进的那个样子,完全努力错地方。

就这样,曲筱绡还自诩自己是唯一一个通透的人。

然而,正像原著作者阿耐说的:

与其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苛责别人,不如先要求自己。对方有罪,你又何尝无辜?我们心里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没有权利对别人扔石头。

《心灵捕手》告诉我们:我们同样无法通过别人的某个举动或者某些言论就去想当然评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我们不了解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做出这个选择的。

你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等,你也不了解别人的全部。

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他的人生。

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去,可能就会理解他的现在。

04

《圣经》有句话:Do not judge, or you too will be judged.For in the same way you judge others, you will be judged。

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诚然,每个人都有评论和判断的权利,但在了解片面信息,缺乏足够的证据就下定结论,轻易评判他人,是危险和愚蠢的。

就像网友猫薄荷所理解的:

我们评价他人,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的狭隘,就像是我们没有经历过某些磨难,就无法体会身在其中的人的苦楚,还会在一旁发表觉得他活得太用力的评价。

诗人鲁米曾写过:“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