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一向面和心不和的马云和马化腾最近都提到同一个词,看样子是他们口中未来的风口了。俗话说站在风口上就能飞起来,我们普通人能不能从中看到未来赚钱的方法呢? 最近,商界大佬们都忙着在广州2017财富全球论坛上露脸。作为大佬中的大佬,马云和马化腾自然没有缺席。 有意思的是,一向面和心不和的“二马”,在演讲中居然都提到同一个词,这可算是非常少见了。 从侧面也说明,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上,“二马”是有共识的,既然最重量级的大佬都能打成共识,自然这个词就非常值钱了。 这个词是什么呢?在同一天上午,马云说阿里巴巴是一家“赋能”公司,不是电商公司。 当天下午,马化腾忍不住也说:“我知道马云也讲赋能,我趁机讲一下不同。”虽然是不同,但同样是在讲“赋能”。 一天之内,两个互联网大佬都在讲“赋能”,都说自己的公司是赋能公司,到底他们口中的“赋能”是什么呢?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赋能”二字又意味着什么呢? - 01 - 什么叫赋能 “赋能”一词,其实并不是“二马”首创,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赋能授权运动,是美国现代管理学理论家玛丽·帕克·弗莱特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最早火起来是因为阿里巴巴的执行副总裁曾鸣,他在《重新定义公司》的序言中提到这么一句话:
那究竟什么是赋能呢? 简单来说,赋能是指企业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全面放开权力,只要你敢主动去想,就给你额外的权力去尝试,最大限度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得到你应该得到的。 举个例子,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面,乔家的复字号商铺名声响当当,其他同行都想方设法砸钱挖人,随后复字号大量员工离职。 其中,一个特别能干的员工叫马苟,复字号有八成的工作都是他做的,但是他也不想干了。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乔东家是怎么应对的呢? 在彻夜探讨和研究后,乔东家决定改变店规,把原本只有掌柜可以享受分红股,普及到所有员工。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员工持股,分享老板的权力。 要知道在那样的年代,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事,长工变老板,能不激动吗? 结果,不仅马苟自愿留下,还有其他同行的能人都跑来投奔复字号,复字号业绩也比以前更好了。 乔东家的做法,在方式上叫做股权激励,在理论上说,就是一种赋能模式。 总结起来,你可以理解为赋能的方式就是放权,赋能的目的就是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那么,赋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下面两个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你明白如何使用赋能。 - 02 - 聪明的领导会放权 我叫大木,在一家企业里面当项目经理。 一直以来,项目运行模式就是各司其职,哪个部门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流程大致就是市场人员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把具体需求告诉做策划人员,策划人员设计方案,方案出来后交给执行人员,去做推广工作。 流程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是每一次做出来的策划,客户都不满意,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想了两个办法想改变这个局面,一个是狠抓流程追责到人,另一个就是建立奖励机制,干得好就涨工资。 但是,我发现这样的举措并没有改善工作效果,反而有些员工情绪更大。 后来我找了几个有想法的员工聊了很久后,做出一个大胆的改变。 让员工的工作不再仅限于自己的部门,无论是启动某个新的想法,还是跨部门合作,我都予以一定的支持。 还告诉他们,项目中的所有流程谁都可以参与决策。 而且谁主导的流程,资源和人力都由他来分配,成果也是他的,不算是领导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员工其实很有能力的,而且有些能力一直用错地方。 真的别说,经常执行方案的人,策划活动的思路一点都不比专门做策划的人差。 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角色变了,从一个事事亲为的人,变得更像一个管理者。 现在我只需要把项目贴出来,让大家群策群力就可以了。 我更多的工作是引导员工怎么在流程中做得更好,培养他们的能力,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 当然了,年轻人很有想法,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如今公司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好。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对企业的管理者说:真正出色的管理者并不是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也不是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而是应该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力,让员工更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 03 - 聪明的员工会争权 我叫小马,是上面这家企业的一名活动策划,毕业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年。 每天都很忙,但是感觉忙的都是毫无意义,一直重复又看不到尽头的工作,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大学刚毕业时候的那一腔热血,现在差不多只剩下一潭死水了。 最近经理说要改革,心里很紧张,害怕自己不能适应。 实际执行下来后,发现对自己的影响很小,还是每天重复混日子。 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好像被其他人越抛越远了。同一部门的小林,干得风生水起,我开始害怕我会被淘汰。 于是,我偷偷观察起小林平时的工作。 我发现他其实和我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比我多了一样东西,就是我不见了的一腔热血。 每次群策群力的时候,他都很务实,提出的都是他最擅长方面的流程想法,得到认可后,就会把想法变成一个详细的方案。 然后和项目负责人商量后,再去找到其他需要配合的部门商量,最后把方案执行下去。 而且很多空闲的时候,他都在不断学习和了解整个公司的所有东西,这让他在做方案时更加得心应手。 虽然我也常常嘲笑他,一个小员工操什么领导的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做的策划方案越来越出彩了。 在小林的带动下,我发现公司慢慢有了一些变化,不少人工作越来越有主动性,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今天老板说,小林今年表现很出色,不仅会奖励他丰厚的年终奖,而且年后就会给他升职。 听完老板的话,我感觉自己更失败了,好像别人都在前进,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也不知道明年公司会不会开除我呢? - 04 - 做一个善于赋能的人 看了上面两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是不是很多人的工作状态也和小马一样呢?如果是的话,你就危险了。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讨论很火:花40万进银行月薪3000值得吗?有人说值得,因为银行的工作很稳定。是真的很稳定吗? 在银行这样类似国企的机构里面,如果你只是一个柜员这样的螺丝钉,你做的工作其实非常局限,而且也没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只不过是重复流程而没有成长。一旦银行裁员,你就失去了饭碗,其他企业会要一个只会做柜员的员工吗? 其实,那些大企业也是一样。34岁的华为男要失业,由于以前只是负责某一环节的工作,对其他流程并不精通,从大企业出来很难再找到同等薪水的工作岗位。 为什么呢?一样是因为在原来的岗位上只是一个螺丝钉,工作技能非常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大企业能养你,别的企业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 问题是,大企业也会革新,就像马云和马化腾都提出了“赋能”一样,未来的企业组织一定会改变,以前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会越来越少,复合型能力的岗位会越来越多。 对于职场上的你来说,这就是未来变化的趋势,能不能成为一个主动拥抱“赋能”的人很重要。 那么,怎么让自己主动赋能呢? 首先,当然要去一个愿意赋能的企业,如果企业的管理很僵化,一天到晚都不准提意见不许发牢骚,这种企业迟早完蛋,你就不要去了。 找到一个愿意赋能的企业之后,你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你不是为企业打工而是自己打工的,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合伙人,你的工作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最后,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去争权。 这里的争权不是说要勾心斗角玩办公室政治,而是懂得如何利用公司的资源,懂得如何与其他部门协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权限来推动完成工作。 总之,善于自我赋能,将是今后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多大程度上将决定你和别人的差距,这个差距决定了你人生和财富所能达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