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道胡同】说说开封的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

 瑞德阁楼 2017-12-11

        开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俗语。开封城内的大小街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


        开封人的生活也与胡同的变迁密不可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胡同渐渐在减少,胡同居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但开封人的胡同情结是永远的。夏天是胡同里最热闹的季节,人们在胡同内纳凉、下棋、聊天、娱乐,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的开封市井风情故事。

        开封的七角:县角、行宫角、 崔角 、丁角、 吴胜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变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吴胜角街。

        开封的八巷:双龙巷、 贤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为生产中街。

双龙巷


        开封人过去常说的“七十二胡同”并不准确,它只是个概数。郭晓福先生根据史志记载对开封百余年来胡同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制作了一份胡同名录: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开封府城九隅共有胡同58条,民国时期(公元1940年前后)开封市五区(含禹王台区部分)共有胡同78条,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元1952年前后)及1985年调查开封城区四区所辖胡同各区增减虽略有变化,但总数都是63条。近年城市拆迁改造加快,胡同总数亦在陆续减少。

        以开封这样的文化名城,街巷取名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以历史掌故、祠庙寺观及旧时遗迹命名的以外,以姓氏家庭名之的也不少。例如刘府胡同,即清初名人刘昌的府宅所在。刘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不恃才炫功,然其“门庭萧寂,见者不知为贵官也”。其弟刘晃为温州知府,对付倭寇进犯颇有一套,使倭寇丧胆,民众感德。

侯家胡同

        以生产作坊命名的胡同五花八门,什么油坊胡同、酱醋胡同、烧鸡胡同、炒米胡同、黑墨胡同、镟匠胡同,吃的用的样样尽有,和《东京梦华录》、《如梦录》等专述开封的古代典籍对照来看,可以想见出当年商业、手工业繁荣发达的情景。

油坊胡同

        以景物和街形走势命名的也令人目不暇接,如翠花胡同、绣球胡同、椿树胡同、马齿苋胡同、水车胡同、三眼井(街内有一井而三孔)、鹁鸽市(明代为禽类市场)、北羊市(现今为羊肉市场)、耳朵眼(街形弯曲多,状如耳朵)、凤凰巷(街形似站凤,现名三民胡同)。

        此外还有以吉祥仁爱的取名,如福寿胡同、博爱胡同、仁义胡同。

        以官衙名之的如西司胡同、财政厅胡同等。

        以序数名之的为数较少,如一道胡同、二道胡同等。

        胡同的取名,大多数都有“说头”。位处西门里的仁义胡同,就有一段讲仁义的故事,说的是清代有张、李两家邻居,修墙时为争尺寸之地相持不下,有一次李家向张家那边挤了几尺,张家就给在京为官的儿子写信,希望用权势制服对方。儿子复信以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而今只见城墙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幡然悔悟,主动把墙向里让了几尺,感动得对方也做了退让,两家重归于好,胡同也变宽了,于是人们就把胡同更名为仁义胡同。

        有的胡同只有一口与外界相通,称为“死胡同”。

        有的胡同细如羊肠,两人对面行走都得扁身子才能过去,如一人胡同。


        有的同一条胡同宽窄不同,形状相差很大。

        有的胡同自身又分出许多岔道来。

        有的极短,孩子们打弹弓,从这头可以打到那头。

        有的住户稀少,气氛阴森,如八府仓,曾为清代监狱,其东侧的八府仓胡同,过去相当长一段只有高高的狱墙而无人家,从此经过总觉得身上“发毛”。

        胡同小巷里的院落,多为四合院。旧时从街上走过,不用打听,光看头门就可以知道这所院子里住的是富户还是穷人。富贵人家住的院子,都有门楼,有的还有过厅、影壁,门楼还高出街面。穷人家的院子,只有两扇木门甚或简易的栅栏门,有的干脆没有门,土坯墙上开个能出入的口子,反正家穷不怕贼偷。


        “人们住房讲究住上房”,上房即正房,供一家之长住的。如果是住多户人家的杂院,住上房的那一家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上都要比其他人家高出一等。豪门大户多集中于市中心,所以市中心一带的胡同里门楼就多;穷苦百姓家住城四周偏僻地带,所以偏僻地带的胡同里门楼就少见。靠西门一带的胡同里,以人力车工人、泥水匠为多;北门里以熬碱的居多;南门内外打铁、拉煤的多。他们连顾肚皮都很不易,哪有余钱去修缮门庭?所以是一派破败景象。但不管穷富,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些花草,以点缀生活。窗户纸刚发白,便会传来卖花人悠长动听的叫卖声:“谁要那桃红花儿香花儿哩——”这不由使人想起陆游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著名诗句来。女孩儿们用桃红花染出红指甲,以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

        串门,是小巷居民最普遍的社交方式,女人们串门总要带着针线活,说话干活两不误。男人们则喜欢在吃饭时到院子外“聚餐”,看见谁碗里的菜好吃就夹上一筷子,或蹲或站,边吃边嬉笑怒骂,有饭量大的嫌来回盛饭耽误事,干脆端着盆吃。谁家做了改样饭,包顿饺子摊张煎饼啥的,主妇们总要分送给同院的其他人家品尝。一到晚上,胡同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世界,玩“骑马打仗”、“骑瞎驴”、“过城门”、“卖花儿”、“捉老闷”等各种游戏。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城市在发展,胡同在改变,胡同里的人也在变。

        随着现代城市结构的形成,随着高楼大厦的耸立,随着快速交通体系的深入,也来越多的城市小巷在机器的轰鸣中失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