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的特点(第四讲)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7-12-11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中国哲学的俩个特点,立足现实的态度和非实体性的思维。现在我们接着看中国哲学的剩下的俩个特点。

3.内圣外王的追求:

中国哲学家对人的思考,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许多探讨,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自身进行探讨,他们的兴奋点总是放在人与社会,人自身的思考上。即使是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也总是最后要归结到社会人生问题上。荀子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认为对天,对自然界的思考,必然要回到对人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特点(第四讲)

荀子

与人的思考,探讨,这必然与伦理、政治、历史、文化所联系。不仅仅是个人的意志,学问或兴趣,而是包含了对民族,对国家,对天下的崇高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要通过哲学家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哲学家的精神不只是通过他的言论,文字,著作体现,而且通过他的行为,人格,品德等,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司马迁在《史记》引孔子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句话典型的反应了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这样的一个特点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中国哲学家对内圣与外王的追求。内圣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人格,也就是所谓的修身。而外王就是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中国哲学家的思想创造体现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宋代张载的一段话可以充分概括这种理想和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哲学的特点(第四讲)

张载

与此相联系,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往往不表现为纯粹思辨的学理,而表现为具有实践品格的学理。他们总是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从而进行对哲学的思考。在各个领域的著作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中国哲学智慧。如兵书《孙子兵法》,医术《黄帝内经》,农书《上农》四篇等等,都可以作为哲学著作来品读。

4.不拘一格的表达:

中国哲学家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或用语录的形式,或用寓言的形式,,或用诗歌的形式,或用注释的方式等等,可以说是多姿多彩。

具体来看,《论语》都是以语录的形式所记录,用语精炼,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栩栩如生的勾画出孔子的其人其学。这种语录体的著作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达其思想的重要方式,如《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河南程氏遗书》《朱子语录》等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庄子》一书中,就有许多寓言,正是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寓言中,在谈笑风生间,道出宇宙人生的深刻哲理。同样在《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载有许多寓言,如大家熟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故事,都阐述了辩证法的思想。

《老子》一部优雅的哲理诗作。用诗的形式,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看法。屈原的《天问》,一千年后柳宗元的《天对》。这一问一答都是采用诗的形式,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名篇。

同样还有通过注释一些前人的哲学著作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如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这是对老子文本的注释;魏晋时期王弼的《周易注》和郭象的《庄子注》,则是对《周易》《庄子》的注释等等。这种注释或是解释,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创造。

除了这多种表达方式以外,中国哲学家也运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哲学体系。比如说孟子,荀子的著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汉代王充的《论衡》全篇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等等。但总的来说,通过建立逻辑体系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并不是主流。

不拘一格的表达并不是说中国哲学思想是零碎的,没有系统化的,而是指中国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并不能仅仅通过逻辑就所能呈现的。冯友兰先生曾言:“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本文与上一篇文章总结了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相比较所呈现的主要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地方。

明日为大家带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希望各位点个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