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专题】BPPV历史/分类/诊断(一)

 吴海香 2017-12-11

作者:洪渊凌 霞申 博,杨 旭

通讯作者:杨 旭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1BPPB的历史

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约90%以上的位置性眩晕/眼震是由BPPV引起的。1897年,Adler最先提及此病。1921Barany偶然观察到同事Carlefos在体位变化时产生了眩晕和眼震,因此描述出了这种由位置改变而产生的特征性眩晕和眼震,并把这些症状归因于前庭器官受损。1952, Dix HallpikeBarany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描述了BPPV的所有临床表现并提出了该病的诱发试验,认为耳石器官的异常为此病的病因。此后,Schnknecht1969年提出了壶腹嵴顶结石理论。Hall1979年提出管结石的概念,为BPPV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BPPV仅仅是由后半规管受累引起的,然而,1985年,McClure提出了水平半规管BPPV的概念和临床特点,在对7例患者进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跳向地板方向(即向地性眼震)的位置性眼震。直到1995Robert等报道了3Roll试验中表现为持续背地性眼震的水平半规管BPPV,即在仰卧位侧向转头时,出现跳向天花板方向的眼震。人们对上半规管的认识相对较晚,直到1994Herdman77BPPV患者分析发现,其中有9例是上半规管受累导致的,之后的1999年,Honrubia等应用红外线摄像机和Frenzels镜对292BPPV患者进行研究,又发现有4例为上半规管BPPV。距今为止,上半规管BPPV的研究史仅20余年,Honrubia等认为,在Dix-Hallpike试验或垂直悬头试验(Straight Head HangingSHH)的过程中出现扭转下跳性眼震,如果无任何中枢证据,则可认为是累及了上半规管的BPPV

2分类及流行病学

BPPV可累及单侧,双侧或多个半规管。根据半规管的解剖结构可将BPPV分为四类:后半规管型BPPV、水平半规管型BPPV、上半规管型BPPV和混合型BPPV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BPPV的患病率为10.7-64/10万。德国的一项人群调查发现,BPPV的终生患病率2.4%,其中男性为1.6%,女性为3.2%;一年发病率为0.6%,累积发病率在80岁时约为10%,而BPPV在儿童期极为罕见。最近国内文献报道中,BPPV约占眩晕病人的33%,甚至达到55.7%。BPPV在老年人和女性中较为多见,整个人群发病高峰在60岁左右,男:女=1: 2-3。BPPV以右耳多见,可能与大多数人习惯右侧卧位睡眠有关。BPPV以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受累多见。后半规管约占60-90%,水平半规管约占5-30%,很少累及上半规管。然而,目前认为,水平半规管BPPV的发病率有可能被低估。

3临床表现

患者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常于躺下、起床、翻身、低头、仰头、左右转头等头位改变时发作,眩晕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由于特定的头动会引起眩晕发作,很多患者常呈强迫头位。当眩晕感经过手法复位消失后,患者常出现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头昏、漂浮不稳等症状

4诊 断

绝大多数患者可追溯到上述典型的病史,可作为BPPV的诊断依据,但也有一些患者缺乏上述典型病史。据统计,约70%以上的BPPV患者在进行位置试验时,可诱发出相应位置性眼震

4.1
后半规管

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在躺下、起床、弯腰及低头位时可诱发出短暂的眩晕,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出典型的眼震具体步骤: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双手把持患者头部一侧转头45°,同时嘱患者迅速仰卧,头向后悬垂于床平面下30°,在此位置可诱发出眼球上极向低位耳扭转和方向向上(朝前额)的垂直性眼震和眩晕的症状,眼震潜伏期约2-5s,在1 min之内症状常可缓解(典型的在30s内消失),坐起时眼震方向常逆转。在反复诱发的过程中,眼震常表现为易疲劳性。但在少数情况下,若出现眼震持续时间大于1min,除外其他眩晕疾病,这种眼震往往提示后半规管的嵴顶结石症针对后半规管的嵴顶结石症,患者在仰卧位(约前倾30度)头转向受试侧45°时(即“HalfDix-Hallpike试验”) 常可出现强度最强的眼震。该位置使受累嵴帽处于水平位,在重力作用下,使嵴帽最大限度偏斜。

Side-lying试验(也叫Semont试验,侧卧试验)也可用于后半规管BPPV的诊断。具体步骤: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中间,双腿自然下垂,检查者与患者面对面而立,检查者把持患者头部,使患者向健侧转头45°,然后嘱患者迅速侧卧于患耳侧,检查者双手保持患者颈部尽量处于过伸位,在此头位下观察患者的眼震

针对Dix-Hallpike试验和Side-lying试验,国外Helen等学者研究认为Side-lying试验是Dix-Hallpike试验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对于活动受限或者无法完成Dix-Hallpike试验的患者更为适用。国内区永康等研究认为在诊断后半规管BPPV中,两种试验诱发出的眩晕和(或)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期及方向等特征无差异,提示两种试验具有相同的诊断价值。

4.2
水平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常在床上左右翻身或左右转头时出现眩晕和眼震,仰卧翻滚试验(supine roll test,SRT)为主要的诊断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前倾约30°),快速向一侧转头 90°,保持头位不变1min,观察有无眩晕和眼震出现,回到仰卧位,快速向对侧转头90°,保持头位1min,观察有无眩晕和眼震出现,最后回到仰卧位。必要时可采用头体同轴的左右侧卧位代替转头位。依据眼震方向和持续时间可分为:一过性向地性眼震(眼震持续时间通常<1min)、持续性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通常>1min)和背地性眼震(持续时间则通常>1min)。水平半规管BPPV的定侧:对于向地性眼震,诱发出的较强眼震的激发侧为患侧,对于背地性眼震,诱发出较弱眼震的激发侧为患侧。与后半规管BPPV相比,水平半规管BPPV诱发出的眼震通常潜伏期较短,持续时间较长,疲劳性较小。

4.3
上半规管

上半规管BPPV较为少见。患者常于躺下、起床时出现眩晕,有时也可在低头、仰头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同样应用Dix-Hallpike试验可诱导出典型的眼震:悬头位时诱发出的眼震为伴或不伴有背地扭转成分的下跳性眼震;坐起时眼震方向常逆转。在临床上,部分上半规管BPPV患者,双侧Dix-Hallpike试验均能诱发出位置性眼震,此时我们可根据眼震的扭转方向来辅助定侧,眼震的扭转方向侧为患侧。

此外,上半规管BPPV也可用SHH来诊断,具体步骤: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迅速躺下,使患者正位垂直悬头于床下至少30°,出现伴或不伴有扭转成分的下跳性眼震时,则可诊断为上半规管 BPPV,但不能区分左右侧。应用此试验诊断上半规管BPPV时,须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