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读片】32岁男性腮腺区肿块,7种疾病需要我们鉴别【020】

 zskyteacher 2017-12-11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本期病例来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点评老师:朱止平

一般资料

患者,男,32岁。

病史:

    1年前患者发现左侧腮腺区有一约“核桃”大小肿物,质稍硬,无压痛及刺激痛,无其他症状,由于不影响生活,一直未治疗。

    近3月来肿块逐渐长大,未经任何治疗。

    患者自发病来,精神好,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手术可见:腮腺前缘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颊支、上颊支、颧支及腮腺导管,逆行分离至面神经总干,再解剖出面神经颞支及颈支。保护面神经各分支,肿物位于腮腺深叶,质地硬、呈结节状,有完整包膜,切除腮腺浅叶,结扎颈外静脉,缝扎颈外动脉,将肿物及腮腺深叶组织摘除

       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


腮腺解剖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不规则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分为浅深两部。

腮腺区病变定位

   腮腺浅、深叶的划分

    U线: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最背侧点的连线。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外侧时,定位于浅叶。反之则位于深叶。此线穿过肿瘤,将其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则定位于深浅两叶。肿瘤完全位于下颌后静脉前方,定位于浅叶。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肿瘤种类繁多,良性肿瘤发病率远高于恶性肿瘤。根据 WHO 2005 病理分类标准,腮腺良性肿瘤主要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来源。

       上皮性肿瘤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及肌上皮瘤,其中后两者临床属少见病,而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较为常见,分别占腮腺良性肿瘤的 80%及 1 0%。

多形性腺瘤

     通常上皮和变异肌上皮成分与黏液及软骨样组织混合存在,故腮腺多形性腺瘤也称为混合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或体检时发现腮腺内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界限清楚。

    腮腺混合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

    10%可见恶变,可见组织易碎,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多形性腺瘤的 CT 特征

(1)单侧单发,多位于腮腺浅叶;多表现为圆形或类 圆形

     肿块。

(2)平扫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接近或略低于肌肉  密度,平扫密度多均匀,边缘光整,境界清晰,一般具有完整的厚薄不一的结缔组织包膜。

(3)动态增强具有“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瘤体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度~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出现在静脉期或延迟期。有文献认为此强化征象为肿瘤基质中细胞外间隙丰富,对比剂在其中停留较长、延迟廓清所致。

影像学表现

CT:腮腺内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与正常低密度的腺体分界清楚,增强扫描呈延时强化。

MRI:混合瘤较小时,信号较均匀,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或高信号,周边常可见低信号薄壁包膜。发生坏死、囊变时,T1WI及T2WI信号不均匀。T2WI高信号瘤体内一些低信号常认为是瘤体内纤维间隔和条索,极低信号为钙化,此征象常提示为混合瘤。

鉴别诊断

1

腺淋巴瘤

     为一种由腺上皮构成的肿瘤,常排列成 乳头状囊状结构,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 Warthin 瘤,几乎只发生在腮腺,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5 0 ~70 岁为发病高峰,男明显多于女,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有文献认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发病率高 8 倍。      

        腮腺腺淋巴瘤一般无出血及钙化。

腺淋巴瘤的 CT 特征

   (1) 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这是因为腮腺内淋巴结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且散在分布。

   (2)  肿瘤多发常见,为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3)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呈分叶状,少数呈 哑铃状。平扫多为均匀软组织密度,部分可见多发低密度区,这与病理上  腺淋巴瘤含有黏液、胶冻或干酪样物质有关。

(4) 增强: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特征性表现。病灶边缘可见包绕血管影为贴 边血管征,也是腺淋巴瘤的一个特点。有学者认为此征象和腺淋巴瘤为反应性增生性疾病有关,病灶血供丰富并与血管关系密切。

    (5) 囊变:囊变是腺淋巴瘤的常见表现,可为大小不一灶性囊变或病灶中心广泛囊变,这与腺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腺淋巴瘤是由双层柱状上皮和淋巴样间质 2 种成分构成,当淋巴成分占优势时病灶呈实性;当上皮成分占优 势时,由于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肿瘤无正常导管排除系统,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融合成囊。

2

基底细胞腺瘤

    罕见,50~60Y发病最多,40Y以下少见,好发于女性,多为单发于腮腺浅叶,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

            CT实性区与肌肉密度相近,囊变常见。肿瘤血供丰富,动脉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变化不明显。

            MRI为等T1稍长T2信号,伴有小囊性变。

3

肌上皮瘤


   又称肌上皮腺瘤,罕见,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多发于表浅,大多与腺体包膜相贴。

CT圆形结节,界清或模糊。常见坏死、囊性变,少见钙化。增强动脉期边缘显著强化或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可见明显向心性填充,逐渐均匀强化。

4

腮腺炎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反复肿胀。

CT:腮腺体积弥漫性增大,正常腺体的低密度脂肪影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影所代替,叶间间隔和包膜增厚。

5

粘液表皮样癌


是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30-50岁多见,无性别差异。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低分化者多为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的不规则肿块,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CT:多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内部可有液化坏死和钙化,侵袭性生长。强化明显。患侧颈动脉鞘区可见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影。

6

血管瘤


好发于婴幼儿,为结节性肿块,也可为弥漫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易沿周围间隙蔓延生长,可见静脉石,呈渐进性强化,MRI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