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三中刘斌 2017-12-12
分类:数学论文   更新:2017/10/26   来源:网络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我们的课堂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强调接受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来描述教学有效性,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自己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尝试、归纳、交流,再经过理解深化,引申拓宽,归类概括,揭示本质等,可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入最佳思维状态,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赫尔巴特提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椭圆》的第一节课时,笔者的设计是通过实验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并设计一组问题,(1)在纸板上画图,条件是什么,得到什么?(2)在绳长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两个图钉的距离,画出的图形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重合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如果不改变两个图钉的位置,只改变绳长,画一画,情况如何?如果不改变两个图钉的位置,能使绳长小于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吗?(3)根据以上实验,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4)将实验得到的情况加以总结,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显然,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2. 探究尝试,协作交流

  (1)在类比中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对一个知识块的研究,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研究新知识、新问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学生能这样做,学生的学习负担将大大减轻,可以将同学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的问题,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质量。如研究了椭圆的性质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双曲线的性质。如在椭圆中涉及到中点弦的问题,可以用“点差法”得到关于弦中点坐标和弦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式,在双曲线、抛物线、圆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当然也要注意运用“点差法”的前提条件。

  (2)在反思中探究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的规律,并进一步产生新的发现。如课本上介绍“椭圆第二定义”时,是将椭圆的第二定义以例题形式出现的,然后通过对例题的解决引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得到焦点、准线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进行反思和探索,让“椭圆第二定义”在该出现时出现。笔者在教学时,打破教材顺序,让椭圆第一定义、第二定义、焦半径等相关问题同时出现,收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