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鹏
照相馆年轻的掌柜——杨威和王旭,中央美术学院毕业,非常有“艺术范儿”的两个85后男生,一位是老相机的收藏爱好者,一位是老照片的研究者,由兴趣开始携手创业。 他们把重建一座民国时代的照相馆看作“实验性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摄影风格的复古,还包括布景的考证与还原,老式洗印上色工艺的重拾。他们的愿望是“做沉默的改良者,把一些遗失掉的精神、影像找寻回来,拍出传世的照片。”
这些东西都是两位掌柜从亲戚朋友家里,或者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这些都是拍摄“道具”。他们坚持要用真的老物件,因为这样才能呈现出纯粹的时代感。照相馆提供的服装和饰品,不少事真正的民国时代的旧衣服,被称为“古董衣”,虽然颜色已经有些黯淡,但是那种精细的手工裁剪现代工艺难以达到。 一家四口人端坐在摄影布景前正在拍摄全家福,这个布景是两位掌柜的亲手所画的油画,完全按照上世纪30年代一家东北老照相馆的布景原封不动地复制。 “咔嚓”一声,呈现在镜头中的是一幅质朴而庄重的画面,没有更多修饰美化,没有华丽耀眼的背景,每个人都正襟危坐,表情含蓄内敛。这所有的一切,布景、服装、道具、姿势、表情……最终完成了一次时光穿越之旅,让人恍然间以为,这是数十年前北平的一个幸福小家庭,全家隆重装扮,过节一样来到照相馆,留下这张全家福,珍藏在相册里,纵使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照片中的幸福和美好永远定格在那里。
在过去的年代,几乎每个家庭的相册中,都有类似的这样一张照片。它捕捉了全家老少的欢笑,定格了几世同堂的幸福;看似朴素无华,但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蕴藏着无尽故事,勾起你无尽的思念。 拍摄时使用老式大画幅相机,还原不同时代老照相馆中的布景和道具,模仿老照片中的姿势和布光,杨威和王旭希望“在摄影已经变得越来越随意的今天,通过对一家老式照相馆的重建,重拾照相馆所带个人和家庭的那份温情,以及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性的留影传统,和人们对个人肖像的正式态度。 拍摄工作的间隙,杨威和我聊起他钟爱的民国老照片,谈吐间带着浓浓的书卷气,这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本科和研究生论文的课题,也是这家照相馆的缘起。
正是被这些老照片中流露的真诚和温情所打动,模仿一张被尘封的老照片,用现代人的面孔去还原它,这是杨威和王旭在开张之初的一种构想。几十年过去,曾经值得纪念的物件有的已经湮没于历史,但那种“珍惜”的心情却是可以被唤醒的。拍老照片成为他们致敬传统的重要方式。 在杨威费尽周折收集老照片的同时,比他小两岁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生王旭痴迷的是收藏老相机和镜头。
他陶醉于老式相机的摄影和洗印工艺,“银盐,蓝晒,铂金三大老照片制作工艺的应用,使得出品图像之细腻,色调之柔和能够与民国老照片保持一致。但这也意味着,完成一张高质量的照片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漫长等待。”他认为,唯有时间打磨出的耐心,才可以成就一张照片的“影像品质”。 2012年,王旭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遇到了杨威,聊起重建一家老式照相馆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这两位“艺术范儿”的男生属于互补型,一个活泼健谈,一个严谨认真,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审美,白夜照相馆就这样诞生了。
杨威和王旭把这次创业看作“实验性的艺术创作”,相比于他们参加的各种艺术展,杨威觉得为顾客拍的照片和这些艺术展相比毫不逊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过去3年里,我们每年至少为2000人拍摄了照片,这些照片在每个人家里其实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展览’,这好像更有趣一些。” 作为一名“技术控”,王旭今年的一个主要课题就学习老照相馆的手工上色技艺,由于老照相馆大多倒闭,老师傅也都退休,这项技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王旭费尽周折四处寻访,终于在大连找到了一位,立刻赶去求教。
做安静的手艺人,为人们拍出可以传代的照片,是杨威和王旭的愿望。 |
|
来自: 公司总裁 > 《摄影师/姿势/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