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pjyang1111 2017-12-12

还记得今年六月在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曾想看一部关于梵高的动画电影。本以为是没什么人关注的小众电影,结果开票几分钟票就被一抢而空,让我有些始料未及。

也许就是因为期待被延宕,半年后当这部电影上了普通院线,我终于抢上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预售。

放映当天,电影院里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来一睹大师风采的。可惜这并不是一部以孩子为主要受众的影片,复杂的剧情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散场的时候我看见有几个孩子的妈妈红了眼眶。

人们迷恋梵高的画,也好奇他真正的死因。

多数人坚信,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家,一定是死于自杀;也有证据迹象表明,是某位凶手开了枪,让梵高的灵魂从伤口里破洞而出,游荡在乌鸦盘旋的寂寥荒野。

21世纪,英国著名的电影工作室Break 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开始筹拍一部名叫《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动画电影,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和120幅原作,历时7年时间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再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时长95分钟的电影。

电影以一名邮差寻找梵高之死的真相为主线,还原了这名伟大的画家死前六周所发生的事情,通过不同人物的描述和回忆,在涓涓画卷中呈现这位天才斑驳的一生。

固然世人对梵高之死的谜团众说纷纭,但正如片中所说:“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1888年,梵高只身一人逃离了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法国东南部的偏远小镇,普罗旺斯的阿尔勒。

普罗旺斯,是薰衣草的故乡,可真正吸引梵高的,却是令人灼目的烈阳,与一望无际的原野。他深深凝视着面前的麦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

两年之后,正是在这样的一片麦田里,一枚子弹洞穿了梵高的小腹,他的生命一滴一滴地从伤口处涌出。他慢慢踱步,离开了身后不断回旋、嘶叫的鸦群,走回了下榻的旅馆。

没人知道梵高是如何中弹,两天后,这位年仅37岁的画家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

他闭阖的双眼沉默如迷。

梵高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直到死去。

他以为自己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但其实,即便是那幅画,也是作为画商的弟弟提奥做局,托人购买,特意给自己的哥哥加油鼓气罢了。

梵高一生中写了800多封信,写满了他创作时涌动的情绪。而其中绝大多数信件,都寄给了当时在巴黎的弟弟提奥。在他的最后一封书信里,有着这样一句话:“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他从未相信自己是一个天才,他也永远不会知道,一百年后,他的《向日葵》会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造出了7150万美元的天价。

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画家,他原本遭人诟病的一生也被人拾起,化为了传奇。

1853年,文森特·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他是这个神职之家的长子,却并不是第一个孩子。他其实有一个哥哥,只是这个素未谋面的哥哥,一出生就死去了。

梵高出世时,恰好是这个哥哥的忌日,于是他继承了父母的哀悼和怀念,也继承了这个原本属于哥哥的名字。

梵高的祖父与父亲都是牧师,他从小生活在封闭冷漠的家庭里。性格孤僻的他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进而丧失了与人正常社交的基本能力,这导致他成年之后的生活几乎一塌糊涂。

16岁的时候,他被叔父介绍到一家艺术品商店当店员,却在一次与顾客的争吵中失去了工作。后来他通过了神职测试,顺理成章成了一名助理牧师,但最终他还是被逐出了教会。

失去工作后的梵高,也背离了神明。这一次,囿于人生泥潭之中,他想起了画笔。

那年他28岁,早在十年前,梵高便有了作画的冲动,只是这一念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阻止。所以在此之前,他没有受到任何正规的绘画训练,他仅有的,就是他的眼睛,他的双手,还有那颗愿意触摸痛楚的心。梵高似乎天然地对底层人民怀着特别的同情之心,再次折射出他自己身上的哀伤。

可那时的梵高根本无人理解,他没有积蓄,也没有朋友,被巨大的孤独攫住。想来想去,唯有自己的弟弟提奥可以依靠。于是,梵高去了巴黎,与弟弟住在了一起。

但他除了画画,什么也做不了。尽管他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可他耗尽心神创作出的画作,却无人购买。

他已经快35岁了,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支撑不起。

那是1880年冬天刚开始的时候,梵高一路跌跌撞撞,背着画板在人群里穿梭。后来,他在写给提奥的信里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见到烟”。

他不停地画,疯狂地画,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救赎的可能。

他从优雅的巴黎画到了风情的阿尔勒南部小镇,就如同旅馆老板的女儿所言,“他就画画的时候挺奇怪的,就算在雨中也不曾停下手中的画笔。”

然而这并没有为他迎来任何转机,他几年的坚持换来的却是众人的嘲弄和讥讽。妓女觉得他落魄;小孩子朝他扔石头;街头混混他捉弄他;就连唯一引以为豪的画作也无人问津。

他因画画入不敷出,费用几乎都靠弟弟提奥接济,而常年对哥哥进行供养也差点拖垮提奥自己的家庭。

残酷的现实敲打着梵高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经,面对与加歇医生的争吵,他喃喃道,“我要是能像其他人一样就好了”。

他说“我不是一个怪人”,在给弟弟的信中,梵高写道:

“的确,我常常衣冠不整,样子很寒酸。有人说我的性格坏透了,无端地猜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要说的是,我不追求地位和金钱,不会为世俗去改变我的性格。我热爱生活,只要我牢牢抓住了生活,我的作品就会得到人们的喜爱。”

他的确是太孤独了,加上强烈的负疚感和不被认同,让他终日诚惶诚恐。

他也曾满心欢喜地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他构建“画家之屋”,请来了他最仰慕的高更共筑乌托邦,没想到却弄巧成拙,最后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毫无疑问高更的离开进一步摧毁了他,其后不久就发生了众人皆知的惨剧,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送给了本地一个妓院里的女孩。

全镇的人都签署请愿书驱逐梵高,他们无法容忍一个这样的疯子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于是,他逃走了,逃向了那片最后淹没自己的麦田。

这片麦田里响起了一声巨大的枪鸣。

腹部中枪后的梵高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他的好友加歇医生就在旁边,但梵高拒绝接受救治,让子弹留在自己体内。

弥留之际的梵高说,“或许这样对谁都好。”

抛开后世对他的渲染,不得不说,梵高这个人,他自私,他无赖,他偏执,他失常,他不屑世事,他自命不凡。他不是流行文化中,符号般完美的偶像。

电影或多或少放大了梵高的神话,但没人能否认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去热爱生活。

事实上梵高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蜚声世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完成了丈夫未尽的事业,她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他的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洗去时光的滤镜,一切都变回冷漠与真实,忽然发现19世纪末和现今也没什么不同。当我们更接近真实的梵高,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神话的背后,在他的回眸之中有一重难以自抑的寂寞和悲伤。

一百年前真的曾经生活过那样一个执拗的人,他出生,他梦想,他绘画,他失落,他死亡。他用颜料涂抹爱,他也渴望被爱。他强硬地反抗生活,最终又被生活吞噬。

他只是一个不愿妥协,坚持要按自己意愿活下去的普通人。

据说这部电影的导演,从15岁开始就很喜欢梵高,她也是一个曾有抑郁倾向的人。

可以想象,当年或许很少有人理解她,但她在梵高的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的灵魂相似的气息,她从此不再觉得那么孤独了。

因为他们都相信,人死不能复生,只有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将永不腐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