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赚不到钱不是方法不行,是你不行

 cntagu 2017-12-12


大唐太宗大帝曾经说过一句到现在还牛逼哄哄的至理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教你穿衣服;第二层,分分钟教你做人;第三层,教你复盘。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意是说,以历史行情为借鉴,可以推断,行情将会涨跌更替。


这话千万别理解错了,是「行情将会涨跌更替」,不是「预测行情将要涨或者跌」,这两句话有本质的区别。


太宗大帝几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复盘思路。


然而,大帝只讲了思路,没有讲具体的操作方法,到底是用推背图推,还是用周易八卦算呢,他没有给出可行性文案。


后人在大帝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去伪存真,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落地的复盘方法,那就是「回测」


今天咱们开门见山,就聊回测,聊非程序猿出身的同学,如何程序化回测


「01」


没策略,不回测。


所以,在回测之前,我们先写一个简易的策略,以大家都容易理解的双均线策略举例,取10日和20日均线。


由于均线隐含未来函数,我们先用REF函数锁死均线飘忽不定的闪烁信号,公式大概是这样的REF(MA(C,10),1)。这一步是核心,如果策略带有未来函数,所有回测都是伪命题。


开平仓策略:双均线金叉,以当天收盘价平空开多;双均线死叉,以当天收盘价平多开空。


由于代码过于简单,贴出来太丢脸,所以,如果你需要此策略的完整代码,请于公众号「K线之外」回复“双均线回测”获取。


获取代码之后,打开文华「赢智程序化」软件,点击右上角「编写」再点击「编写公式」,弹出如下窗口。



将从K线之外取得的代码粘贴到红框处,然后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保存为」“其它”,「文件名」输入“KXZWMA”,再点击「保存」,之后则得到一条自动化策略,如下图所示。



上图,红圈处则为我们刚刚编写好的策略。


请忽略掉上图「自动化选股」节点,这东西其实也是程序化,不过不是今天要讲的内容,以后抽空再讲。


策略编写好之后,怎么用?很简单,在主窗口打开一个合约,例如「J1805」,然后双击「KXZWMA」策略,则可实现程序化自动回测,如下图所示。



画圈处为自动标示出来的开平仓点,红绿粗线则为单子的盈亏区间。


在历史行情里标示出买卖有什么用?当然有用,请看下一节。


「02」


下图是焦炭指数2014-2017年共四年的双均线回测模拟交易图,从图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下单频率。


四年时间,大概30个单子左右,平均一个多月一单,这个下单频率有点低,对于那些平时手痒的同学,估计是一种煎熬。




除了下单频率,行情差不多单边和振荡交替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单边行情赚一单,然后振荡行情亏一两单,赚单和亏损单大概在1比2之间。


实际盈利情况如何呢?我们再看一张图,横坐标是时间(以月为单位),纵坐标是收益。



理想情况下,一手焦炭,从2014年到2017年四年时间,严格执行双均线,收益大概是26万少一点点,也就是说,不算复利的情况下,四年收益大概十倍。


有人说,这个资金曲线没有考虑滑点,算上滑点,有可能就负收益了。由于策略频率低,算上滑点,和上图收益曲线差别不会太大。


扯个题外话:其它品种收益曲线会怎么样呢?请自行分析,然后你会发现,一个策略,不是所有品种都适用的。


回到正题。


上面的数据很好看吧,严格执行双均线策略,长期看,岂不是赚成猪头样?但是,实际情况下,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亏钱的呢?


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回测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看收益曲线图,从开始到第14个月,基本不赚钱,弄不好,甚至亏钱。


坚持一种方法14个月不赚钱甚至亏钱,还能继续坚持执行下去的人,简直不是人。


第25个月,有个大的回撤,在只有一手焦炭的情况,收益大概从15万回撤到10万。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仓位重一点点,有可能,到此爆仓。


所以,仓位管理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再看上面那张回测图,四年交易30次,对于手痒党来说,真的太难了,必须换方法,或者必须换分钟级别周期。


分钟级别周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下图。



上图是焦炭30分钟级别K线最近四年的收益曲线,这种收益曲线,同样值得我们剁手。


所以,为什么回测丰满,现实骨感?其实并不是策略有问题,也不是回测不科学,而是因为我们常常禁不住寂寞,忍不住回撤,控制不了手脚。


综上所述,撸K线,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败给方法,而是败给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