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读片】64岁女性面部不适以为是感染,结果。。。【021】

 zskyteacher 2017-12-12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本期病例来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点评老师:王东东

一般资料

     患者,女,64岁。

     主诉:左侧下唇反复麻木4月余,面部肿大2月余。

     4个月前患者自觉左下唇麻木,左侧下唇无肿大、溃烂、疼痛,不影响进食,遂到当地县人民医院行X线检查,医师指出X线未见明显异常,嘱回家观察2月前无意间发现左下颌区肿大,未见明显渐进性肿大,2周前到镇医院就诊,考虑面部感染,给予输液抗炎治疗(青霉素、甲硝锉等药物)1周,效果不佳,建议来我院就诊,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下颌骨肿物”收入。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高血压病”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无“输血”史。有手术(10年前行左下颌磨牙拔除术,术后无并发症)、无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有食物过敏史。



骨化性纤维瘤

        是由纤维组织和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

       肿瘤发生于骨髓腔,具有向骨及纤维组织双向发展的特点,有纤维组织瘤性增生,又有瘤骨形成。好发于20-30岁女性,多发生于颅面骨,罕见于长骨,生长缓慢,症状轻微。

       根据肿瘤中所含纤维成分和骨质成分比例的多寡,可分别命名为骨化性纤维瘤及纤维骨瘤。

影像表现:

     类圆形或分叶状

     不均匀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含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周边出现蛋壳样钙化及其内侧伴随着环状及弧线样低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MR信号混杂,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

鉴别诊断

1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属于肿瘤样病变,为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编织骨取代了正常的骨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境界不清,常伴有骨骼变形,颅面骨者多属硬化型,术后宜复发。

4骨纤维肉瘤:

       起源于骨纤维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多为原发,少数为继发性。

 影像表现:

        中央型表现溶骨性或轻度膨胀性骨破坏区,边缘模糊,呈筛孔样改变,周围可伴有软组织肿块,瘤内少有钙化及骨化征象,一般无骨膜反应;周围型表现临近皮质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伴骨皮质毛糙、压迫性缺损或虫噬样破坏。

      中央型表现溶骨性或轻度膨胀性骨破坏区,边缘模糊,呈筛孔样改变,周围可伴有软组织肿块,瘤内少有钙化及骨化征象,一般无骨膜反应;周围型表现临近皮质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伴骨皮质毛糙、压迫性缺损或虫噬样破坏。

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现认为是儿童发育期的正常变异,多能自行消失。

       好发年龄段为6~15岁,典型好发部位为股骨远侧和胫骨近侧干骺端,尤以股骨内、后壁皮质多见。常无明显症状,局部可有轻微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不受侵犯。

影像表现:

         病变表现为皮质表层的不规则骨缺损,缺损区直径多小于2cm,无膨胀性,边缘清楚,有薄层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

2非骨化性纤维瘤

     为骨结缔组织源性的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骨骼发育成熟时,可自行消失。

      好发年龄段8~20岁,本病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一般将小而无症状并仅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有骨髓腔侵犯者,称为非骨化性纤维瘤。

影像表现

      依发病部位分皮质型和髓腔型。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光区,长轴多与骨干平行,大小约4~7cm,边缘有硬化,以髓腔侧明显,皮质变薄或中断,无骨膜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髓腔型多位于骨干骺部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状透光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