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7-12-13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引述〗

老子从居心上来分“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层次。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到了礼,就注入勉强的成分,在老子那个时代,礼已演变为繁文缛节。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于人性的束缚,另一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而就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宁。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宁,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颠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本章是说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有道的人君应如大厦的基石,要有骆驼般的精神,要能“珞珞如石”,朴质坚韧。)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引述

老子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他还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老子还认为道体是恒动的,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发展着。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洼的川谷,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得以完成。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独立无双的,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

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够做得到的。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个亲切?生命与财产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五期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说话迟钝一样。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诵读:清印

编辑:紫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