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的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风影读书会 2017-12-14


01

最近隔壁新搬来一家三口,让人很是头疼。

因为是老公房,隔音效果不是很好,隐约能听到别家的动静。

新搬来的邻居,孩子正读小学三年级,父亲上班,母亲在家。

搬来的第二天晚上,估摸着十点半左右,刚躺下就听到隔壁传来妈妈训斥孩子的声音。母亲的声音十分尖锐,以至于隔着一面墙我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她训斥的话语,无非就是很晚了,还不睡,明早还要上学。间或夹杂着孩子模糊的辩解声,父亲的劝诫声。

本来酝酿的睡意被搅得一干二净,过了好久才迷迷糊糊入眠。本来想早上多睡会儿,结果早上六点半,来自墙那边的声音,又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照例是尖锐的的女高音,听得我心脏一紧,没有半点睡意,心里挺难受的。

刚开始我以为他们只是才到新环境不熟悉,所以才会如此。

显然我对情况估计得过于乐观,两个月过去了,邻居妈妈的训斥声从未落下。

周末在家,在院子里晾衣服偶尔能碰到那位妈妈,随便聊一聊。

她很焦虑,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如临大敌,情绪反应过激。家里像战场,硝烟不断,其实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她抱怨孩子不讲话、孤僻、敏感、做事唯唯诺诺,却从来不知道孩子这些问题的由来,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这样啊!

02

我理解邻居妈妈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但是对于她所谓的“教育”方式还是不敢苟同。

周末参加同学聚会,同学莉莉带着他们家的大宝、二宝。

我看着两个小豆丁,有些头疼。

我惴惴不安地等待两个小家伙开战,果然我们坐下不过十分钟,就爆发了。

两个小豆丁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将桌上的摆件,全部扫在地上,我们几个大人被吓了一跳,两个闯祸的小混蛋却哈哈大笑,蹲在地上仔细欣赏他们的“杰作”。

我瞟了一眼莉莉,以为她要大发雷霆。

只见她走过来,拉开两个小家伙远离作案现场。

然后对孩子说,妈妈,很难过。

大宝和二宝一脸懵逼地看着妈妈,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难过。

莉莉接着说,来之前,妈妈叮嘱过你们,我们是客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你们答应过我的。

大宝委屈地辩解道,我没有添麻烦。

他妈妈说,那为什么你会把桌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大宝说,我没有扔,弟弟想要那个娃娃,我帮他拿下来。可是,够不着,我就想着可以用铅笔把它拨下来,结果就都掉到地上了。说完眨巴眨巴大眼睛看着他妈妈。

莉莉对他们说,我们不是在自己家,所以要玩什么东西一定要征得主人的同意,知道吗?如果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可以请求在场的大人帮忙,知道吗?

大宝牵着小宝的手对莉莉说,妈妈,我们知道错了,下次我和弟弟会注意的。

莉莉摆摆手,大宝才带着小宝在地摊上玩起了积木。

我们都夸莉莉会教孩子,她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打骂、训斥都不是合适的方式,什么时候都记得保持自己情绪平和,与孩子交流。

03

说到母亲的情绪平和,我想到了《琅琊榜》中的静妃。

当时的太子、誉王和靖王三者相争,靖王完全处于劣势。

誉王身后的皇后,太子身后的越贵妃,而靖王身后的静妃却只是医女出生,并不得宠。

但是帝位相争,最后的获胜者却是靖王,除了梅长苏这个神助攻,他的母亲静妃也功不可没。

先是自己隐忍不发,安居深宫,不争不抢的性子让皇帝很是舒心。比起越贵妃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的暴躁、皇后的斤斤计较,静妃的平和却让人心之所向。

后来在认出梅长苏就是当年的林殊之后,也能保持情绪稳定,打消靖王的疑虑。因为她深知靖王的性子,知道那时不是最好的时机。

当梁帝怀疑梅长苏时,景琰前往后宫询问静妃,是否她和其他的人早就知道梅长苏的真实身份。静妃默认,景琰难过不已。静妃告诫景琰,现在还不是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能停下脚步,应该合力完成大家的心愿。

虽然靖王自小性子固执,倔得像头牛。但是比起誉王和太子,却难得正直、仁爱,谋略、武功一样不缺。我想除了他兄长祁王,他的母亲静妃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04

母亲的情绪平和,影响孩子良多。

但并不是每个妈妈都天生情绪平和,她们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小小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母亲,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情绪平和,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本周六(2017/12/16)晚20点30分,樊登携手教育学者尹建莉,为大家解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分享对家庭教育的独到研究,并揭秘妈妈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