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 ◆ 昨天从北京回来的高铁上看到一个视频,据说是一位父亲和儿子吵架,愤怒的他对儿子说,有种你杀了自己。随后将上好膛的枪放在了儿子面前,结果儿子毫不犹豫,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震惊,将动图反复看了很多遍都依旧不敢置信。一个鲜活的生命居然就这样轻易消逝。
看似只是简单的一言不合酿成了悲剧,实则也许是经年累积下的冲突爆发。 《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许很多人都会责骂这位父亲把枪给孩子的不当行为,以及激怒孩子的不当言语。 但是,我更关注的是,好好沟通有多重要。 02 ◆ ◆ ◆ “有种你就去死”,我相信这只是一位父亲愤怒时候的口不择言。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可能就是将他逼上绝路的一根稻草。
曾经看过央视的一个纪录片《镜子》。 里边有一个采访对象叫张钊,高三,早恋,辍学,把父母赶出家门,在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数次想要自杀,跳楼。 而当他有这些极端想法的时候,父亲却总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 张钊对记者说:“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一脸的愤懑,屈辱。
对于张钊的父亲来说,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口口声声自己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听话,叛逆。可是本来可以好好说的话,却用那么讽刺不屑的语气来表达,往往就是把孩子往绝路上逼。
张钊也的确有错,对自己不负责任,面临高考却辍学在家,并且将父母赶出家门四个月。对外人可以说出自己想要的是家人的关注,可对着父母,却总是口口声声以死相逼。
父母苦口婆心,孩子充耳不闻。 一家人都如困兽般,囚禁在以爱为名的禁锢中,苦苦挣扎。 这些家长爱不爱孩子?毋庸置疑,肯定是爱。 可是,是什么?让爱变成了伤害。 是理解和沟通的缺位。
03 ◆ ◆ ◆ 有一次,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在着急赶路的样子,可是四五岁的小女孩却还在磨磨叽叽的,缠着要看妈妈手机上的照片。那位妈妈一急,脱口而出就凶她:“看什么看?不看会死啊。”言辞冷酷,表情暴戾。同行的父亲都看不过去了,略带埋怨:“怎么说话的,像话吗?”那位妈妈更急了“时间来不及了,你又不管孩子,数落我干嘛?”随即,两口子就在大厅广众之下吵了起来。 我以为那位小女孩会哭,可是没有,小小年纪的她有些不安,眼神很复杂,带着点受伤,又带着点麻木的表情看着父母吵架。看起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发生了一次两次。 妈妈心情不好恶语相对,父亲试图调解却抱怨在先。本可以轻易化解的矛盾,最后愈演愈烈。
其实这种类似的情形,我想也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用最残忍的话,去伤害最爱的人。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这样写道: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理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是有效沟通。而带有情绪的宣泄,往往只会使事态恶化。 04 ◆ ◆ ◆ 因为,我们是成年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一点始终要注意:我们和孩子处理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个特点,就是产生各种情绪的部分很早就发育得比较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喜怒哀乐,但是对情绪进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也就是掌管理智部分的脑区,要到20岁以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来自《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
同样一句话,我们觉得只是轻飘飘的一句玩笑话,可对孩子来说,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并因此受伤害,从而转化成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无理取闹,叛逆等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担负更多引导孩子消化情绪的责任所在。
05 ◆ ◆ ◆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我们往往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学校做的手工弄坏了,心里难过,向我们倾诉。如果我们可能因为手头上在干别的事情,于是漠不关心的一句话“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直耳朵断了吗?” 这种时候,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心里通常会变得更难过。 即使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就无济于事。 但其实,认真的倾听,也许就会有效果,这是第一步。 甚至,一个简单“哦”的回应就会让她们知道我们理解了。 有时候,通过游戏力的力量,用幻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第二步。 有时候,即便是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这是第三步。 (图片来源《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接受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告诉我们自己的真实内心,这是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直做,并且很重要的事情。
别让冷嘲热讽,恶语相向成为亲子关系的常态。 好好说话,用心倾听,温和坚定,真诚友善,这是我们能给予孩子和这个世界相处最好的能力。 END 如何跟孩子沟通,是有时候感觉很难,但摸准孩子性格脾气后又比较容易的事情。就像六六,她是一个温和敏感的孩子,但又特别的倔强,如果不讲道理严厉命令她执行指令,效果就会很差,于是后来我就用了小时候我妈对我的方法,不随便批评但好好沟通,在安全感满满的情况下用爱引导。 她昨晚英语培训班回家后,姥姥一直在夸她,说她这两天表现特别好,绝对的天使宝宝。我抱着她喝牛奶时,她问我:“妈妈,我是天使宝宝,你是不是会更爱我呀”?我说,“宝贝,不管你是不是天使宝宝,妈妈最爱的都是你,只是你很天使的时候妈妈会更开心而已”。 因为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所以我和六六沟通的方式并不能拷贝到每个孩子的身上。但在我们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后,需要认清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担负更多引导孩子消化情绪的责任,这点对理解孩子很重要。我们总想要培养出孩子的高情商,而培养情商第一步,认真倾听好好说话,恰恰是咱们做父母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