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上午,段亚亭都会在重庆市中医院的工作室内为患者号脉。刘祎摄 他出生在皖北农村,看到周围乡亲因十年九荒、缺医少药而立志学医;他不仅是医生,还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的老兵;他从卫生科科长一直做到医院院长,在他心中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才是事业核心;他医术高超,曾有患者奔波千里上门求医…… 他叫段亚亭,今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他也是重庆目前唯一还在医院坐诊的国医大师。 是医生 也是军人 段亚亭之所以立志学医,与童年的艰苦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那里十年九荒,缺医少药,生病只能靠拖,拖好了就好了,拖不好就死了。”段亚亭上世纪20年代出生在皖北农村,现在虽然即将年满90,回忆往事却思路清晰:“1946年,我的爷爷得了尿结石,现在看来很小一个病,当时却要了他的命,最痛时候痛得头直撞墙,没有办法,第二年就去世了。我们那个村都姓段,多多少少都有些亲戚关系,我的婶婶、伯母,得了病也是没得治,某天突然就去世了,当时我虽然小,心里却明白,伤感得很。” 初中毕业后,段亚亭在豫皖苏军区专科学校学医从军,负责当时部队的卫生工作。尽管学习环境非常恶劣,甚至连固定教室都没有,但他坚持了下来。毕业后,随军川西剿匪,并和战友们一起,用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修通了长达2000公里的川藏公路。 段亚亭印象最深的是部队打通冰峰林立的雀儿山道路。“当地人说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那里冻土太硬,要烧树枝解冻才挖得动。”当时气候极度寒冷,加上寄生虫多,很多战士得了肺病和高原病。负责部队药物管理的段亚亭为了给战士们治病,没日没夜地跟随老乡寻找采挖野当归、折耳根和黄蒿熬水给他们喝。 “我后来也因为吃了感染肺结核的病牛肉,得了肺结核,差点死在雪山下。半年多之后,雀儿山道路打通了,我当时看到指挥部旁边那些战友的坟墓,哭得稀里哗啦的。” 在坐诊的同时,段亚亭也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中医的接班人。刘祎摄 拜名师 得真传 转业后,段亚亭在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担任卫生科科长,他联合当地的民间中医,成立了当地第一家联合中医诊所--三圣桥诊所。那段时间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大肆蔓延,尤其小孩子,感染后死亡率极高。针对这样的情况,三圣桥诊所的中医们加班加点找中药,对抗这场“瘟病”。诊所里的几个老中医对这个病很有研究,送来的小孩虽然病情严重,但喝了他们开的几付药,就得到了控制。 打赢了这场与流脑抢人命的战役,段亚亭学医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1956年,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段亚亭被四川省卫生局推荐入学,成了全国首届中医专业的学生。 因为段亚亭没读过高中,所以他加倍努力,用优异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当时班上的授课老师不乏中医大家,如中医妇科专家卓雨农,他因医术精湛载誉蓉城而得“卓半城”的雅号,他的教导对段亚亭影响颇深,“卓老师当时课堂上举的案例很多都是真实的,开的药方我现在都还记得到。”段亚亭回忆说。 中医不“慢” 毕业之后,段亚亭先后担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重庆市中医院院长。步入临床后,他逐渐在妇科、男科和脾胃病方面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 曾经有一位患者得了妇科重病,靠输血维持生命,已然朝不保夕,情急之下家人找到了段亚亭。接诊后,段亚亭立刻想起老师卓雨农曾用“二地汤”治愈过相似病例。他随即开出药方,两付药下去,便治好了之前令众人束手无策的病。 为深挖古方的精妙,段亚亭把《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等中医古籍,都翻了个遍。中医一度被认为是“慢”的代表,对于急症、凶症特别“弱”,但经过段亚亭的研究,中医也克服了众多急症。 比如他创制的“清胰汤”,对急性胰腺炎突发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便秘、发热等症状,药到病除,现已成为重庆市中医院名方。 一上午的时间,段亚亭会看超过15个号,虽然已年近90,但他仍十分认真的为每一个患者讲述诊疗方案。 刘祎摄 高龄坐诊 以德流芳 虽已年近90,但段亚亭门前求医者仍然络绎不绝,他每周也仍然在医院出诊半天,“年纪大了,只能看半天。”这几年听力下降,与他人沟通有点障碍,因此,坐诊时老伴何冰洁则成了他的翻译。“我觉得能够上班坐诊,就是安享晚年最好的方式。” “我就说他啰嗦得很。”老伴何冰洁开玩笑说,段亚亭对待患者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他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发挥到了极致,每次都是耐心收集患者病情资料,经常一个病人要看二三十分钟。“医病更要医心,”段亚亭解释说:“开药只能治患者目前的病,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并找出问题,才能治根。” “医德”是段亚亭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词。“这一点我是说得起硬话的,行医几十年,我从来没收过患者一分钱红包。”段亚亭说,医学科学的建设和医学伦理思想的建设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医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都是同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密切相联的。我们医生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医德更是必不可少,给人治病就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