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12-14

湿疹即中医所谓“湿疮”或“湿疡”,是皮肤科最常见的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皮疹呈多样性, 易复发且发病率高。 故赵炳南曰:“善治湿 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 ”明清以前,医家将湿疹归 于“外疡”范畴,治疗多以外治为主,忽略内治。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自明清以来,后世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始而重视内因为湿 疹发病基础, 尤重内治方略, 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 治,通常经内服中药治疗外在疮疡之证,即内治法。 当代名 家,如两位现代中医皮肤病学创始人赵炳南、朱仁康临证总 结了许多宝贵的有关湿疹的内治经验。

笔者在文献复习基 础上,归纳撷取赵氏及传人张志礼、陈凯,朱氏及传人李林、 李辅仁、禤国维、艾儒棣、唐定书等中医皮肤病学名家关于 湿疹内治精髓要领, 包括整体观念的运用、 中医证候规范 化、辨证与辨病要点、内治要点、经典方剂应用及化裁,并结合本人临床实践对名家们内治湿疹的研习思路作相应梳理 分析如下。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当代名家对湿疹辨证要点

整体观念的运用及强调内治

赵炳南对湿疹的研习思 路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重视内治的影响,其中医整 体观念的运用贯穿于湿疹证治的整个过程,他指出:“皮肤疮 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 没有内乱,不得外患。 皮肤病损的 变化与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息息 相关。 ”即皮损虽见于外,却是内部病变的反映。朱仁康则受 《疡科心得集》中“外疡与内证异流同源”的影响,临床尤重内 因,重视内治;李林更强调,在湿疹辨证过程中,也要有整体 观,除了对皮损、瘙痒详细分辨外,不能忽略湿疹患者的其他 全身症状和舌苔脉象,对诸多症状综合分析,辨证准确,论治 就会效如桴鼓。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湿疹中医证候的订立及规范化

中医病名

在湿疹的中医病名规范中,赵炳南首倡根 据该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表现,将湿疹统称为“湿疡”,认为 “湿”是从病因考虑,“疡”的读音近乎扬散的“扬”和瘙痒的 “痒”,反映了湿疹的泛发和瘙痒的基本特征。 并分别将急性 湿疹称为风湿疡,慢性湿疹称为顽湿,湿疹合并感染称为湿 毒疡,在中医命名上体现出各自特点。

基本证型的确立和拓展

赵氏首先在参照古代医家 分湿疮为干敛、湿敛两大类的基础上,首先将湿疹分为两型, 即:热盛型和湿盛型,后又有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脾 虚血燥型的引申。 朱氏则分湿疹为3 型,即:湿热内蕴证、脾 虚湿盛证、阴伤湿恋证。 后者对湿疹中医证候的基本分型被 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辨病与辨证的兼顾

张志礼等指出湿疹与接触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等不同,常难以明确原因,而皮炎却往往原因比 较明确,还特别强调湿疹与皮肤T 细胞淋巴瘤早期、乳房或 乳房外湿疹样癌鉴别诊断。 虽然这些疾病初期皮肤症状相 近,以中医辨证可异病同治,但因各为“异病”,病因、病理基 础、预后大相径庭,强调与湿疹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又如近 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发病率的上升与挪威疥的延误 诊断,临床强调其与湿疹的鉴别,亦是佐证。 李林亦指出辨病为一级诊断,辨证为二级诊断,并注重 对皮损和瘙痒的辨证,其思路符合现代医学强调湿疹鉴别 诊断的要求。 唐定书根据湿疹的发展规律,又提出急性期以 辨病为主,亚急性期、慢性期以辨证为主,小儿湿疹以体质辨 证为主。

辨证中的标本与虚实

朱氏强调湿疹的发病有内因与 外因两方面,尤重内因致病,并指出湿疹的病因不外乎风、 湿、热三邪,但有内、外之分。 内风、内湿、内热,系由脏腑 气血功能失调所生,为发病的基础,为本;外风、外湿、外 热,属外感六邪气,为致病的条件,为标。 内风湿热的存在 易招致外风湿热的侵袭, 相反外风湿热的侵袭又引动内风 湿热,相互搏结,壅聚于体表肌肤而发病。 他还指出本病多 由禀赋不足而生,风、湿、热三邪之中首重湿邪,而内湿尤为 关键。 以湿为主的病损,常以大量渗出为主要表现,又可 分为湿热内蕴及脾虚湿蕴两型,内湿的产生多责之脾,脾主 湿而恶湿,脾虚则水湿不化。 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能招致 外湿。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辨湿

“湿”是湿疹发病的主要因素。 对于湿邪,一般 辨证局部有渗出液而瘙痒明显的皮损为湿盛。 但对于没有 渗出,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高出皮面者,如慢性湿疹,赵 氏仍从湿论证。 他认为:“湿有内湿、外湿,湿邪蕴久可以化 热生虫,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 瘙痒明显,可谓之“顽湿”。 湿性黏腻,故反复发作缠绵不 愈。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而辨湿,应当根据其发病的 机理和临床特点来看, 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 ”说明内部水湿不化,津液不能输布,肌肤失于濡养,所以发 生干燥、脱屑、瘙痒。 因此,需甄别“湿邪内阻”与“燥像外 显”之证象。

艾儒棣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虽多,但离不开一个 “湿”字,在治疗本病时要以“治湿”为主,即使是阴虚血燥之证,亦当虑其湿恋未去,治疗中当顾及于此。综观各家之言, 无论皮损“干”、“湿”与否,湿邪为患贯穿于湿疹各阶段。

另,湿疮中有“乳头风、绣球风、四弯风、掌心风”等命名, 多因其瘙痒剧烈,不能理解为仅由风生,仍应归之于湿邪作 祟。

辨痒

瘙痒是湿疹最主要的自觉症状。 赵氏认为“痒” 是许多皮肤病的共性,必有共同的致痒病机。 “痒为痛之 渐”,既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久痛入络”之说,又有“不 通则痒”“不荣则痒”“久痒入络”之意。 顽湿疡即为久痒入络, 表现为深痒。 并发现有些患者服用全虫方后,深痒渐转为浅 痒。

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一)对湿疹辨证要点

李林细辨瘙痒,更指出:一曰心气,如《素问·至真要大 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由于心主神明,若精神紧张, 可诱发瘙痒。 又《灵枢·刺节真邪》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 发,腠理开,毫气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故认为风湿热诸邪 气往来行于肌肤腠理之间均可致痒,并描述了心痒、风痒、湿 痒、热痒、燥痒临床证候特点,由此拓展了湿疹辨痒的新思 路。

另临床多有对湿疹的瘙痒统咎于“风邪”所致、处方中多 用升散祛风药的现象存在,非但片面,并可致证治偏差。 究其原因,还包括未明辨湿疹与各类皮炎的偏湿、偏风证候差异。

下一篇: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二) 标本兼治、治湿、滋阴、顾脾等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神黄名医馆】,体验在线问诊、智慧自诊、中医百科、在线购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