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亲子交流激发孩子的“原力”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7-12-15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强?

  很多家长花重金买玩具、请老师,却恰恰忽略了激发孩子“原力”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亲子交流。

  杜威曾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介绍孩子童年时期应有四种兴趣:对谈话或交流的兴趣;对探究或发现的兴趣;对制作或建造的兴趣;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其中,排在第一位兴趣的就是谈话或交流。忽略它,将严重挫伤孩子感知外界的意愿,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我曾经认识一个孩子,成长环境中缺乏亲密交流,结果孩子感知世界的兴趣被严重挫伤。这孩子的父母是社会名流、经济富足,家中不仅有24小时保姆,还有常驻老师督促她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小姑娘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爱搭理人,整日无精打采。问她兴趣爱好是什么,总是一脸茫然。

  究其根源,恐怕最大原因就是她的父母经常外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家庭陪伴不足,即使在家也是忙着接听各种电话,很少拿出时间坐下来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家中的老师和保姆,碍于身份,言语比较谨慎,也无法替代亲子交流。而她所住的豪华酒店式公寓里也没有一个同龄的伙伴,没有机会通过友谊获得额外补偿。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阶段,谈话和交流是他们最迫切渴望的。儿童是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当孩子渴望交流,却找不到倾诉对象时,就会连续产生一种紧张感,父母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孩子低自尊,丧失价值感,最严重的是,使孩子失去了对外界世界的兴趣,变得被动消极。

  而积极的亲子沟通却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开启孩子惊人的内在力量。所以,在早期教育中,教育者从外部提供的养分,最好和孩子的内在需要保持一致,此时,孩子探索外界的热情才会被发掘。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修炼“三力”,即聆听能力、观察能力和提问能力。

  经常聆听可以鼓励孩子主动沟通。所谓聆听能力,包括感知孩子情绪和筛查孩子的求助。孩子年龄越小,情绪在表达中占得比重越大,识别孩子的情绪,给予共情,孩子更愿意让你看到他的特点和真实的成长状况。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自己说,恐怕在孩子尚在幼年的时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到经常倾听,导致孩子不愿主动沟通。如果孩子没有从父母这里感受到情绪的接纳,他们也许会拒绝交流。家长也将遗憾地在孩子寻求帮助时缺席。

  练好观察力,及时发现孩子隐藏在内心的需要。家长也需要察言观色的功力,特别是不擅长表达的孩子,总是把真相隐藏在复杂的表情或者奇怪的动作中,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父母看到事情的全貌,看穿孩子的真实需要。

  提出好问题,帮孩子找到自信、建立成就感。好问题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是救火或者人命关天这类十万火急的事,家长的提问好过直接告诉孩子方法。家长的问题可以指向孩子过去的经验,引导孩子从过去的经验中提炼方法或教训,也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类似的经验,让孩子可以找到借鉴的操作。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建立自信。

  亲子交流的重要性,远不止在婴儿期建立亲密关系,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从今天开始,修炼我们的“三力”,开启孩子的“原力”,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力量吧!

  葛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创团队成员。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