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 一,和是六和敬僧宝 1,见和同解:互见“自法归依”。 2,戒和同修:都守“八关戒斋”并远离“邪道诸禁戒”。 3,身和同住:“四大供养”调和。 4,口和无争:自修“乃至十念”。 5,意和同悦:领悟“拈花微笑”。 6,利和同均:圆满“自利利他”。 二,爱是五智五爱法宝 1,忏悔自己的过错时,用忏悔智成就自爱。 2,奉献自己的福慧时,用慈心智成就慈爱。 3,怜悯他人的缺陷时,用悲心智成就疼爱。 4,恒顺众生的善愿时,用喜心智成就喜爱。 5,出六道轮回苦海时,用舍心智成就大爱。 三,舍是三利他佛宝 1,施财时,成就福德,自利利他。 2,施无畏时,成就威德,方便利他。 3,施法时,成就功德,究竟利他。 四,中是出离生死轮回的八正道 1,正见:自己进行全面完整反复的观察。 2,正思维: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独立思考(禅)。 3,正语:与他人交流探讨互动时,语言符合《妙语经》四原则。 4,正业*: 对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进行正确而恰如其分的“身语意”反应。做到与传统,潮流,对立面等产生良性互动,或远离避害。 5,正命:遵守公众行为准则,用正当方法获取“衣,食,住,药”四大供养。 6,正精进: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分段目标,并继续往更高的目标前进。 7 ,正念:记住正确的第一步,坚持不懈,努力完成每一步。 8,正定:找到正确答案,完成全部义务,到达预定目标,圆满解脱自在。 注*:业 ,古印度语羯磨,梵语karma,巴利语kamma的意译,又称造作,做事,行动等。是印度最原始最普遍的思想意识。是古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乃至全亚洲都广泛接受的一种传统观念。来源于《吠陀经》“种善因得善果”的朴素教义。印度教认为,人没有改变业力法则的能力,业力也不是一种奖罚,而是一种自然法则。 佛教说的业,是组成因果关系的要素,存在于因果关系的全部环节,通过身语意三种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作用。佛教认为,由“业因,业力,业果”组成的因果律,也是一切凡夫和圣贤都无法逃避的。但对于未来的业因和果报,则完全可以主动改变,从而创造自己和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
|
来自: 笑笑来乐乐 > 《宇宙、宗教,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