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煎这个问题,本不存在。当我从北方到广州生活,才发现原来这也是个问题。到了广州,觉得这边最大的好处是中医文化氛围较浓。广大居民接受中医,而且多少也明白一点中医的道理。但关于煎中药就各人理解各不相同了。很多人煎中药只煎一次,然后余渣就扔掉了。也有人喜欢煎3次,美其名曰:别浪费了,要节约。当然,也有将中药煎两次的。不过,一般是煎一次喝一次药。我让大家喝中药,将前后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后,再分为两半服用,则有人表示不理解。 对于中药煎两次,民间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番煎。显然“番煎”这两个字是明确的古汉语的表达。所以,我们就将“番煎”这个词固定下来。具体讲,正常情况下,中药煎两遍。将第一次煎好的药汁别急着喝,先置于一边。接着就煎第二次药。将两次取出的混合。再分成两半。早上饮一半,傍晚饮一半。总有朋友要问为什么搞得这样复杂。那么,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个这个问题。 1、讨论的前提: 首先:得先确定一个前提。煎煮情况下的中药煲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有这样一种说法:中药煲里煎是“气”。药入了口,“气”就进了身。所以,补肺的药应该在半夜3点中喝,健脾的药应该在早上8点中喝。当然,如果看官的认识是这样的,这篇文章就不用看下去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中药煲中煎的是“药材”。药材,通过煎煮变成药物。药物正常情况下,通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后,当它介入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与人体的各种元素展开化学与物理变化时,才真正开始表达出它的作用。 在我的观念中,所谓的中药煲应当是一个化学反应缶。各种药材在里面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当然,由于大自然的复杂性,现代科学还没能清楚的分析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医的科学本质。 其次:建立了第一个概念,就会出现第二个命题。煎好的中药汤剂中起作用的,到底是虚无缥缈的“气”,还是一种客观的化合物?当然,煎好的中药汤剂是其中的不同化学物在起作用。 古人说,苦能坚阴、坚厚肠胃,并以黄连举例说明之。我们现在知道黄连能治疗胃炎,是黄连素有杀菌作用,还能中和胃酸。又说苦能燥湿,以苍术为例。现代研究,苍术的的挥发油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改善胃肠运动的作用。同理,苦杏仁也要苦才有效,太苦了又会伤人;现在知道这个苦,是苦杏仁甙的体现。而苦杏仁甙又属于氰化物。所以,野外生存手册中有写明:如果在野外闻到杏仁的香味就躲远点,剧毒。怎么样,怕了吧。可知:中药的某某药性,其背后还是靠不同的化合物来支持的。 再次:同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相同,中医药的发展进化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临床用药,总体是从单味药向复方发展。开始中医只是用某物药的某一特点成份。然后,则是不同药物的混合。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复方中药在煎煮时新形成的化学成份。 所以,初始药物有效成份的简单组合,与它们混合后,再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物质是不同的。有人问你怎么知道?如果,将人体的味蕾当作化学品检测仪,就会发现,原料药的味道与最后煎煮后的味道是不同的。新味道的出现,即标志着新的化合物生成。 好了,我们可以进入下一个讨论议题了。 2、药锅内的故事: 当我们将中药锅看成是化学反应缶时,那么,完成化学反应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溶剂。当然,主要溶剂就是水了。 再就是反应物了,但中药之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混在一起,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a、容易在水中析出的组分。煮出的是易溶物质。及茎叶花类及草类为主。头煎(煎煮30-40分钟左右)中,主要是它们的组分。如:陈皮,茯苓,厚朴等。 b、不易在水中析出的物质。溶出的物质。以植物的根及块茎类为主。次煎(煎煮50-60分钟左右)中主要是它们的组分。如:熟地,肉苁蓉等。 c、很难在水中溶解水的物质:矿物类,及骨质。久煎(煎煮90钟以上),具体操作则应比其它药先煎半小时。如:浮海石,牡蛎,鹿角霜等。 d、容易挥发的物质:发芳香挥发物为主的成份:后下(煎煮5分钟),具体操作则是在第一次煎药时,快出锅时放这些药。如:白豆蔻,砂仁等 。 当我们将各种各样的药材倒入药锅,加水煎煮时。各种药物的有效成份,按顺序从药材中溶入药水,开始化学反应。这时由于大量的水的蒸发,所以,很多药物成份又会随着水蒸气流失了。所以,中药要煎两次。头煎,所取出的药是正常情况下易溶于水的物质。次煎,取出的则是不容易煎出的特质。两相混合才能达到正确的药效。 这就是,中药为什么要煎两次,还要混合两煎药汁后,再分开服用的道理。原来,第一煎取出的药汁与第二煎取出的药汁,内在的成份是不一样的。有病人反映说,第二煎煎取的药汁容易上火;也有病人反应说第二煎煎取的药汁喝了容易反胃。这就是因为:中药之中,理气、调和肠胃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在第一煎提取的药汁中。告诉他们,将先后两煎的药水混合后,再分成两半早晚服用,就没事了。 问题又出来了,如果,我们将每种药材的有效成份先提取出来,然后,直接混合,不就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好吗?你看,现代制药已经给了我们这种可能,真的方便呀!我的回答还是不好。 让我们不考虑提取有效成份带来成本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只考虑化学反应本身带来后果。首先要确定,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是在完成一个化学反应。作为一个化学反应它所需要的条件是:原料,溶剂,时间,温度。 不管是用原始的煮药法,还是新时代的有效成份混溶法,原料与溶剂的问题都解决了。反应时间呢?我们可以知道,在煎药法中,整个煮药时间也是化学反应的时间,它是30分钟、60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可是用有效成份混合呢?也就是5-10分钟吧。最后一个是反应温度。煎煮法,很简单,就是100C。而混溶法呢?也就是50-80C之间。所以,差异还是很大的。 3、中药无法现代化的原因 中药现代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观点提出很多年了,但总是落不到实地。最简单的是,科学理性的面对中医。由此带来的则是必须直面中医的复杂性。仅一个煎中药,都搞得如此麻烦,却又麻烦的如此有道理,又何其余?事实上,当人们能够开始认识复杂现象之前,对中医只能是继承,又何来改造? 如果,我们相信中药的作用在于新物质的产生,哪么这个新物质是什么?可以提纯,人工合成吗?有这样一个考虑的角度:临床之上,小柴胡汤是中医最常用的处方之一。它仅有7味药。假设,每一种药只有3种有效成份,那么,这锅药汤中有21种有效成份。它们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多少种新的化合物?这些新的化合物中,到底那种是真正有效的药物成分?显然这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所没法回答的问题。如果,再考虑中医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一时一方)的优势,想用简单的技术性的科学思维解释中医就更难了。我想,人们只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乞求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纯中医多生存一段时间。真要是失传了,可也就真的没了。 其实,我还是相信科学的。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总是可以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与理解中医。但是,这也需要时间。而我一点也不担心时间这个维度。 最后,我还是想说,相信科学,相信未来。 一个小秘密。也许有朋友会问:那么,你解决了煎药的问题了吗?我可以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为什么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也许当诊所再长大点。我就有时间、有精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好了,谢谢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