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第九论】五脏与神志活动对应关系的考察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7-12-15

王洪图教授

《内经》在继承中国哲学的认识倡导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同时,

还提出了 “五脏藏神”的观点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可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及《灵枢·九针论》等篇),

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脏腑与神志的关系,这也为中医学对人体某些神志活动的具体划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这里我们从临床病案角度调查了古今名医对神、魂、魄、意、志异常所进行的治疔,以期探索出五脏与神魂魄意等神志活动的对应关系。

一、五脏与神志活动异常对应关系的考察

为了分析五脏与神志活动的对应关系,我们从临床病案角度进行了考察,着重研究了古今名医对神、魂、魄、意、志异常所进行的治疗与方药组成。

1

病案来源

本项工作以《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鲁兆麟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9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董建华主编,北京出版社,1990年7月)


所载的凡见有精神异常症状的病例为基础,共调查了除根据病名可判断为精神疾患的686例外,

还包括了虽无精神疾患病名但出现精神症状的134例,共计820例病案。


2

筛选分类

原计划将每一个症状单列,将治疗该症状所用的中药(即该症状所在病案的治疗药物)进行统计,

并按其药物归经与脏腑相对应,以便了解古今医家对脏腑与某种神志活动关系的认识及其运用情况。


由于所调查的古今医案对精神症状描述较为简单与模糊,用语也多不一致,即使一类症状的描述也不统一,

而相同用语的症状表述则十分散见,出现率极低,不便于统计。

鉴于上述情况,为了便于统计选用,我们只好以病案记载的症状为依据,

并将相关症状进行归类:

①妄言妄动类包括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言骂詈、不避亲疏、毁物伤人、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精神错乱”等症状。

②抑郁呆滞类:包括沉默寡语、喃喃自语、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善悲欲哭、独处发呆、窃笑等症状。

③惊悸怔忡类包括惊恐不安、心烦易惊,坐立不安等症状。

④不寐类包括入睡困难、醒后难眠,多梦、梦语、梦游等症状。

⑤嗜睡类包括喜卧、多睡难醒等症状。

⑥健忘类包括善忘、喜忘等症状。

⑦幻觉类:包括妄见、妄视、妄听、幻听等症状。

⑧多疑类包括疑虑不定、疑心重重等症状。

根据上述所规定的症状,我们从初选的820例病案中筛选出符合规定的病例共589例。


3

统计方法

我们根据上述589份病例,各类症状用药规律及治疗中五行五脏系统出现的频率的统计,

按以下方法进行:

A、将各类症状所用中药(按单味药统计)全部列出,每一诊按1个病案处理即记数一次,

复诊者(按两个病案计)出现同一种药物则计数两次,依此类推。

统计其出现的次数,再将出现次数占该类症状病例数20%以上者重新列表,有多到少依次排列作为以下统计的基础。


B、据《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列出每味药物所归之脏腑 (即归经)。

其中菖蒲、珍珠母2味中药《简明中医辞典》未载归经,

则据《常用中药学》(成都中医学院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补入。


C、根据药物出现的次数统计药物所归入脏腑出现的次数,有的药物入2个脏腑或3个脏腑,则每个脏腑均单独计数。

统计出各脏腑在某一类症状治疗中出现的频率,

此频率计算以某一脏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脏腑出现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由于五行五脏代表了人体五大功能活动系统,

故脏与腑相合即按系统统计该系统出现的频率,以重新列表表示。


D、统计药物出现次数时,发现甘草出现的次数较多,

而甘草一药,中医学家常认为其为使药,并不用作特殊治疗,

故此次统计将甘草删除,当然其所入的脏腑也不再计数。


E、健忘类有17例、多疑类有5例,由于样本太少,故未作统计仅列出药物出现的次数。

(统计结果略)

4

结果分析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治疗各类精神症状的用药中并无某一症状对应某一脏腑系统的特定规律,

但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临床治疗各类精神症状用药中,五脏系统均被涉及;


其次,治疗每类症状的用药中均以心系统、脾胃系统出现频率最高,

占据前两位,(妄言妄动类、幻觉类,心为第一位,脾胃为第二位;

惊悸怔忡类、抑郁呆滞类,脾胃为第一位,心为第二位),

且与占据第三位的脏腑系统(有的是肺、有的是肝)比较大多有显著差异,仅在治疗幻觉类症状(23例)中,


第二位的脾胃系统与第三、四位肝系统、肺系统比较差异不显著,

但此类病例数较少,用此统计方法统计也可能带有一些偶然性,

此外,虽然健忘类(17例)、多疑类(5例)样本太少,


我们没有进行统计学处理,但从其所用药物来看仍以入心系统、脾胃系统的药物出现次数居多(见表5、表6),

其中多疑类(5例)若按药物出现次数占病例数20%以上列出,则出现1例者即可,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故略去未列。


总之,上述规律提示我们人的神志活动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以心系统和脾胃系统为重点。


二、有关五脏与神志活动对应关系的讨论

就某一类精神症状不单独归属于某一脏腑系统问题,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由于五脏所对应的神、魂、魄、意、志其内容相互包容难以严格区分

因此,虽然不同的神、魂、魄、意、志(或脏腑)病变却可以导致相同的精神症状,

如《灵枢·本神》所云“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

即言魂、魄异常均可致狂症而名称相同的神志活动(或脏腑)则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

还以上文“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为例,

王洪图主编的《内经选读》云“‘忘’,《甲乙经》、《脉经》均作‘妄’;不精,不精明,愚钝;不正,行为失常。即狂妄、愚钝,言行举止失常”。


另外,由于各种神志活动互为基础、相互制约,具有整体之特性,

故外表可见的某一种精神现象则是以多种内在的精神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因而即使是某单一精神症状表现也包含着多种神志活动异常,

故很难说清楚是神、魂、魄、意、志哪一种、哪一脏腑异常,如,“登高而歌”一症,则反映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均有障碍,涉及了神、魂、魄、意等;

善忘一症,《灵枢·大惑论》则将之归为肠、胃、心、肺病变。

其二,由于五脏是一个整体,其间联系密切,故其虚实变化后所反映的不仅是本脏腑的病变变化,

而且还兼有其他被影响脏腑的表现,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灵枢·本神》亦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等。

因此,同一种精神症状所反映的往往不是某单一脏腑病变,

而是多个脏腑协调异常所产生的变化,这也是某一精神症状不单独归属某一脏腑的重要原因。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临床上某一精神症状的产生非常复杂,

往往是多种神志活动异常的共同表现,难以用神、魂、魄、意、志进行分类归属,因而合于五脏也便产生了巨大困难,

难怪临床单纯用精神症状辨证常感到“无症可辨”,

不得不借助躯体的其他症状或舌脉作为辨证依据,但是又常有一些神志异常患者,单以某些精神症状为主,

而躯体症状不很明显,若仅从舌脉着手也很勉强,至今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精神症状”脏腑辨证模式。


由于神、魂、魄、意、志相互包容,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难以阐释,

心、肝、脾、肺、肾与神、魂、魄、意、志的一一对应关系在临床更加难以运用,因此,再将五脏藏神理解为一个脏腑系统分管一种神志活动则令人难以接受,

而把五脏看成一个整体、神志活动(主要指认知、思维、意志过程)

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理解为五脏整体协调配合而完成对人认知过程的主宰作用,则较为妥当。


这里神、魂、魄、意、志划分为五行、归属于五脏,

仅是从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出发,给予类比而成,

是用五行特性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并非是对认知、思维、意志过程的实质内容和阶段进行严格的分类。


因此,这一描述可以看作是为了说明人的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也具有五行的某些特性,并且是以所有脏腑参与作为基础的,其实也正是强调了五脏整体对其的主宰作用。

另外,在五脏整体与神志活动联系中起重要作用者,当首推心与脾胃,这是我们通过上述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热门文章

【内经第八论】——再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内经第七论】——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华医之星,闪耀世界|开启中医星时代


华医世界年度盛典11月在北京隆重召开,现在报名送惊喜大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