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 文 / 渝都浪子
字典中道:善,即好的行为与品质;恶,即坏的行为与品质。
或许于我们世人的眼中,所谓的善与恶真可以一目了然,说不上什么复杂与深奥。
曾经于书上看见一则关于善与恶的经典对话。让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的
事物原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与答案,一切皆仅仅是相对而非绝对!
这则对话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欧提德穆斯对善与恶的讨论:
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反问):欺骗、盗窃是恶呢?
欧:当然是恶,欺骗与盗窃怎么会与善沾边呢?
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欺骗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这不是恶。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假如你的朋友想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
杀不成,这也算恶吗?
欧:……
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假如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援军就要打来了,结果士气大振,打了胜仗,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恶吗?
欧:……
看完这则对话,让我感受到所谓的人性善与恶,原来如此的充满玄机与奥妙!不同的人在对善
与恶的定位时,真的可以体现出一个的智慧与内涵的。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们总时时说,人性本善而非恶。如果照此而论,那么既然
人性本善,又何来恶呢?既然生活中存在着人性的恶,难道说人性本恶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又
何来人之本善呢?
当一个人降临时,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他就是善,或许说他就是恶?
呵呵……说到这里,让我不由想起世人皆知的二难推理经典话题了。这就似那世界上先有男人
或是先有女人,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有趣与引人深思吗?
或许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定位善恶标准时,有时仅仅是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来分识的。这
就好比我们走在大街上,别人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那原本就是一种恶,如果在汽车或者大街上,有人为人让座或者见到坏人挺身而出,那他们就是一种善的表现。
但有时我们又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善与恶如此的相互交替渗透,很难说是善或者恶的。比如医
生对病人,医生永远对病人说其病不严重可以治好的,其实医生有时明白病人已经无救了。如果因
字而解意,那么医生其实对病人就是一种期欺骗,既然是欺骗,那也就应该归为是恶了,可我们能
说这医生可恶吗?如果医生实话实说,这原本也是一种善的行为,可如果真如此,可我们永远不会
说此医生就是善啊!
为何?原来医生选择的对象不同吧!如果医生对病人给予欺骗,其实就是对病人的善!而如果
医生对病人亲属进行欺骗,那就是一种恶!
我不由想起了人们经常所说的一些话:比如美丽的欺骗或者善意的谎言了!
善的行为与品质,总会给人美的享受或者源于心底的感动;而恶的行为与品质,总给予人一种
肮脏与丑陋的印象。或许善是一种美的行为,给予人一种伟大甚至崇高,它源于精神上的一种升华
与体验。而所谓的恶,于人感觉中融入了私欲甚至罪恶。
人性原本没有严格的善与恶之分的,而善与恶其实时相伴而行。是选择善或者选择恶,这就在
于一个当时的思想与态度了。自己选择的是善或者是恶,当然这就需要一个人把握一个度或者采取
所选择的分寸了。
善过火了可能就会演绎成恶,这叫物极必反。恶适中了也可能达到善,这谓之为因祸可得福。
这就好比你帮助一个人原本就是善,如果因为你一直的善却惰化了别人自身生存能力,这叫好事多
磨。如果你有意敲了别人一棒,这是一种恶,可没有想到别人因为你这一棒,却匆匆发现曾经患有
失忆症的他,因你一敲反而让他不再失忆了,那么你这恶或许别人还会感激你,这叫坏到极点反而
善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告诫后主刘禅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就偷金”。偷一颗针于我们感觉中那永远不能算恶的,而偷金我们人人都可以谓之是罪是恶了。
善与恶没有大小、类别之分。而在于一个成长过程用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方式来面对生活。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选择,不同的素质层次的人,他们在选择生活与面对生活时,对于
善与恶的选择也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决定善与恶的区别,什么样的素质,也就注定了善与
恶的反差。
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面对小偷,或许有的人视而不见,其实这就无意间选择了恶,但有的人
却挺身而出,那他就选择了善。
什么是人性的善?什么又是人性恶?答案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评定一个的行为是善或者是
恶,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与原则来定位呢?
人性善与恶的区分标准其实如此的简单,那就是法律、人性、尊言、伦理。
凡是遵从了法律、尊言、道德、伦理的行为都可以谓之为善;反之则为恶也! 影片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偏见、责任与畏惧,这些深奥的人性问题都在黑白的影像中明澈的展现出来。故事里,Atticus说给孩子们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because mockingbird don't do anything but make music for us to enjoy.
而Tom的死,就如同知更鸟的死,将人性的粗暴残忍暴露出来,尽管如此,我依旧能看到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懂得了怎样尊重他人和坚持自我。
面对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孩子。生活永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和理解。它永远在某个角落里等着你,出来吓你一跳,让你惊喜或痛苦,推翻你心中刚形成的概念。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接受生活赐予的磨砺,成就我们特有的性格与气质。
人生的善恶问题。善良与罪恶并存,因而应该欣赏他人美德并以同情态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生活来理解他人的罪恶。 罪恶威胁着无辜者。 同情与理解在良知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与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具同情和理解之心,而同情和理解的方式是教育的最佳途径。 种族歧视与社会等级的虚伪。 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问题。人活着不泯灭良知而又不丧失希望、不愤世疾俗是
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