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人性的善与恶》 fanwen.wenku1.com

 昵称9063442 2017-12-15

论人性的善恶

  摘 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人性是邪恶自私的,人类只能被束缚作恶,而不期待行善。而在现当代社会,人性的善恶又有了新的道德尺度和评判标准。本文主要以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将当代社会中人性的善恶进行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人性;善与恶;当代社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电影一经上映,就引起大众的热议,李安更是凭借这一部影片获得第85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4项奖项。故事讲述的是从小对信仰和人性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少年派,在随父母移居加拿大的路上,因为日本货船失事,在海上与动物漂泊了227天。动物在漂泊过程中,因为争斗而相继死去,只剩下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帕克。派和帕克由最初的相互提防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最后终于成功返回陆地。故事将动物作为人的化身,暴露出人性的善与恶。   一、人性之善   “有人说,女人害怕自己担心的人遇到危险,男人则害怕自己遇险。”[1]同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母亲也不例外。派的母亲虽只出现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但她的精神却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在派口述的第二个故事中,猩猩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在救生艇上为了保护派,与厨子进行厮杀,最后被厨子杀害。由此可见,母亲并不害怕自己遇到危险,而是害怕在失去生命之后,没有能力再保护派。在电影情节中,莲花代表了派对母亲的思念。而早在古代宋朝,就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花形容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华人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中用莲花来形容母亲,实则是赞誉母亲美好的人性。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赞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人性早就被社会浊化,因为人在出生时就开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是派的母亲,即使在如此嘈杂喧嚣的社会依然对丈夫细微照顾、对孩子用心呵护、以及在危难关头勇于自我牺牲,深刻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让我们相信社会中也不乏有许多人性纯真之人。   母亲的形象,在当代社会中还是多以慈爱为主。有人将母爱视为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这也不无道理。“虎毒不食子”,尚且连动物都爱护自己的孩子,又何况是人。但是不是只有作为母亲,才能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母爱固然是体现人性善良美好的方式,但是人性的善良不仅于此。社会生活中,关爱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儿童、以及抵制不法现象,都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是我们应有的社会公德;积极向上的带动旁人,乐于助人,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不以受到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内心纯真的心,不以受到物质束缚而减少对社会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如若真正追求和谐社会,则需每个人对社会伸出援手,不仅守住自己的良心,也守住社会的道德。   二、人性之恶   派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善良淳朴。他热爱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的生命。而在灾难来临之时,派作为一个17岁的孩子,懵懂却又无可奈何的被逼到绝境。在缺乏食物和引用水的情况下,派在与敌人对峙时,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坚强。他不忍看到人类之间自相残杀,他挣扎过,但是最终屈服于对食物的渴望。李安将整个故事设定在一个茫茫无际、了无人烟的大海上,其寓意就是向人们展示,在没有道德监督的环境下,人类将暴露出原始的本性。无尽的大海是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而来到这里的派无疑于是一个崭新的、没有过去的人。他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只能凭借自我的本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无论是食人肉,还是食母肉,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本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投射于当代社会中,我们虽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但是在利益面前、在物质面前,我们太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这一点,就是当代人性的丑恶面。也许只有在满足了自己私欲的情况下,才能谈尊严,才能谈人性。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性恶》中强调,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这些天生的欲望就是恶,恶可以代代相传下去,用不着学。至于善,则是后天教化习得的结果。[2]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与孟子的观点性本善相斥,但是我们姑且不讨论人最初的天性,而是研究后天形成的人的本性。在现代社会中,太多物欲横流、物质至上充斥于整个社会,追根其原由都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也早已被我们抛之脑后。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我们最终的理想社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反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们希望物质私有化、待遇特殊化,将他们与常人区分开,从而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有这种思想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许多法律条文纷纷出台,然而法律只有惩罚的功能却缺乏预防的功能,而道德才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只有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规范人们的道德生活,才能真正的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三、结语   少年派是虚幻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像警钟,也像镜子。他如警钟般提醒我们,人类的本性应该是纯良的、美好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住;他如镜子般反映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不乏有些人会赞同少年派的做法,因为人的本性,有善即有恶。   通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使人了解到当代社会人性的善与恶,即使人性的丑陋面再邪恶,人性的善良还是多过人性的邪恶。所以在当代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性的美好,我们也应该保持住这种美好,继续传承下去。   四、参考文献   [1]科马克·麦卡锡著,杨博译。《路》[M]:重庆出版社,2009.   [2]周雁翎。《人之初性本恶》[J]:科技评论,2011.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一个从先秦诸子百家时候起就被长期讨论的话题。从我们熟悉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论,到孔老先生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不下”的人性本善论,再到告子的食色性论——人性如水,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流东,决诸西方则流西,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别„„ 西方哲学家则对善恶有不同的表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只能以具体的形式存在,而没有普遍的善。培根认为善是人的自然属性,但并非不可改变。康德认为人只有与所有群体有一致行动才是善的,反之,则为恶。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善恶并无固定标准,以是否符合人的生存为转移。洛克认为人的道德上的善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已经经历两千多年,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作为一名新纪元的工科的学生,首先我关心的是:在当今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去讨论这个话题,有多少社会基础?又会有多少实际价值?我们不可能像孟子那样极力宣传自己“人性本善”的观点然后去游说高官接受我们的施政主张,因为现在是法制社会,人道的“仁政”已经被苏联的最后一任书记戈尔巴乔夫证明是死路一条。其次,我们讨论这个曾被无数人认为是经典论题的话题,到底是想要冠冕堂皇地向正在看这篇文章的老师您宣告:我是有思想深度的人、我的回答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是说真的能联系一些实际去指导今后的生活呢?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相反的,我还是相信对于善恶论的讨论确实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研究有一些贡献。拿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来说:2013年11月25日早上7点多,浙江省金华市区后城里街和迪耳路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上,一位老人突然一个踉跄,脸朝下摔倒在地,伤势不明。当时正是早高峰,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看见老人摔倒,有些人径直走开,也有不少人停了下来。可是,停下来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上前扶起老人。类似的老人摔倒没人扶的事情在中国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了。注意这里是“不敢”,而非“不想”。显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贴着“现代文明人”标签的上班族不去扶老人就断定他们是恶的进而认定整个人性都是恶的。对于这种行为的批判已经太多,人们甚至没有静下心来设身处地的想想就开始了口诛笔伐。 现在细究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冷眼旁观不去扶老人?有人说人天生是利己的,没必要招惹麻烦。利己的很对,但去帮扶一个迫切需要援手的老人并非就不利己,而且客观一点说,可能还会为你赢得赞誉,拥有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快感。而现在实际情况是:后一种选择的风险比前一种大高。我们对于善恶的讨论,其实并没有建立起一种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大家的标准都不会差的太多。比如说,人们会一致认为做公益活动是善的,当然更不会对偷窃抢劫是恶的这个事实存有异议。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回到人们不敢扶老人这个例子上,说白了就是怕被勒索敲诈。我认为这是社会舆论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没有承担起为善行撑腰的责任,致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善与恶对我来讲已经不重要,我既不冒险为善,也不会走险作恶。这是一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我们最想看到的是社会上人人都是善良的,都会做善事。因此,社会监督和法律体系必须消除人们现在对善恶的模糊观念(有些国家已经追究不作为犯罪),为善说话,当善行被利用时应该撑腰。所幸中国司法已经开始了努力,前不久四川老太太假摔讹诈四名小学生,警方介入调查后为被敲诈的人主持了公道。 综上所述,我所关心的问题不是人性的善恶之争,而是我们应该如何保证人性的善(不管是先天带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出现在它该出现的时间、地点,让它发挥价值进而以点带面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让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变成一件没有风险的事、一件习以为常就像扶起自己的亲人一样的事。

人性的善与恶

 人性本空,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恶,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

来的内容。

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在空性之上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

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

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 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

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

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

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 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人格的塑造期,而一个人品格的好坏,会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一个温馨和善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必定善良。在一个校风纯朴的学校学习的人,也不会暴力血腥。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没手段谋略的人生存不了,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有的人本性虽善,但也会被染黑,而有的人却会一直秉持善良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与事,而不是被这个污浊的社会同化。所以我认为的是,人性的善恶取自于自已的价值观。所以,其实谁也说不清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 人性是常年消磨养成的,最初无善也无恶,都是根据环境慢慢演化的,但是,一般如果收到打击和伤

害,就有很大的可能变恶,除非有人去指引他,让他了解活着的意义。实际上,善恶兼容才是真正的人之道,恶少善多,无恶,就保护不好自己,那就更不行了,人生意义为让自己和种族生存下去,自己都不能活下去,又谈什么善?如果人们都不能保护自己,种族迟早全部灭亡。无善,就会伤害他人,这样互相伤害,种族也得灭亡。比起舍己为人,我还是觉得所有人利人利己较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啊!自己的种族才能生存下去啊!

人性的善与恶

人 性 的 善 与 恶

——观《湖杀令》有感

“人之初,性本善”,数百年前《三字经》的开篇语就阐明了一个观点:无论种族、无论信仰、无论受教育程度,人性中本来就有趋善的一面。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外在的恶并不影响内里善的存在。

前几天,看了《湖杀令》这部电影,我感触颇多。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期,日本王牌飞行员大岛浩运送一份秘密文件,可飞机在梁子湖附近失事。一位渔民将他救回家中,并精心救治,可这个日本人醒来后却凶残地杀害了这一家人。日本人、共产党、国民党都开始寻找这份秘密文件。大岛浩被游击队政委许岚抓获,许岚的宽容和善良感化了这个“杀人机器”,在见证日军派来杀他的杀手被击毙后,他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最后他拉响手榴弹,与已泯灭人性的哥哥,与丧尽天良的日军们同归于尽。

战争给多少人带来了痛苦!离开美丽的家乡,告别年幼的孩子,给别国人民带去战火和杀戮,留下片片焦土、斑斑血痕。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恶魔”,是那可怕的战争,是那无情的帝国,是那狂躁的激情,使大和臣民变得冷酷、无情!

人性的善与恶是可以转变的。虽然大岛浩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他能接受真情的感化,实现自我的救赎与良知的回归,与日军同归于尽,在硝烟中绽放出人性的光彩,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电影中的韩大胆为了心爱的人,以死相救,大义凛然,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没有战火,没有硝烟。我们要永远铭记,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社会。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坚定信念、刻苦学习,为复兴中华民族献出自己的力量。

人类啊,请不要毁灭自己的家园,把战争的丧钟敲响。不忘历史的惨痛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橄榄枝插遍全球,让和平鸽翱翔蓝天!

姑溪初中七年级(3)班 梅明哲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 文 / 渝都浪子

字典中道:善,即好的行为与品质;恶,即坏的行为与品质。

或许于我们世人的眼中,所谓的善与恶真可以一目了然,说不上什么复杂与深奥。

曾经于书上看见一则关于善与恶的经典对话。让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谓的

事物原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与答案,一切皆仅仅是相对而非绝对!

这则对话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欧提德穆斯对善与恶的讨论:

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反问):欺骗、盗窃是恶呢?

欧:当然是恶,欺骗与盗窃怎么会与善沾边呢?

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欺骗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这不是恶。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假如你的朋友想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

杀不成,这也算恶吗?

欧:……

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假如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援军就要打来了,结果士气大振,打了胜仗,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恶吗?

欧:……

看完这则对话,让我感受到所谓的人性善与恶,原来如此的充满玄机与奥妙!不同的人在对善

与恶的定位时,真的可以体现出一个的智慧与内涵的。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们总时时说,人性本善而非恶。如果照此而论,那么既然

人性本善,又何来恶呢?既然生活中存在着人性的恶,难道说人性本恶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又

何来人之本善呢?

当一个人降临时,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他就是善,或许说他就是恶?

呵呵……说到这里,让我不由想起世人皆知的二难推理经典话题了。这就似那世界上先有男人

或是先有女人,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有趣与引人深思吗?

或许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定位善恶标准时,有时仅仅是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来分识的。这

就好比我们走在大街上,别人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那原本就是一种恶,如果在汽车或者大街上,有人为人让座或者见到坏人挺身而出,那他们就是一种善的表现。

但有时我们又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善与恶如此的相互交替渗透,很难说是善或者恶的。比如医

生对病人,医生永远对病人说其病不严重可以治好的,其实医生有时明白病人已经无救了。如果因

字而解意,那么医生其实对病人就是一种期欺骗,既然是欺骗,那也就应该归为是恶了,可我们能

说这医生可恶吗?如果医生实话实说,这原本也是一种善的行为,可如果真如此,可我们永远不会

说此医生就是善啊!

为何?原来医生选择的对象不同吧!如果医生对病人给予欺骗,其实就是对病人的善!而如果

医生对病人亲属进行欺骗,那就是一种恶!

我不由想起了人们经常所说的一些话:比如美丽的欺骗或者善意的谎言了!

善的行为与品质,总会给人美的享受或者源于心底的感动;而恶的行为与品质,总给予人一种

肮脏与丑陋的印象。或许善是一种美的行为,给予人一种伟大甚至崇高,它源于精神上的一种升华

与体验。而所谓的恶,于人感觉中融入了私欲甚至罪恶。

人性原本没有严格的善与恶之分的,而善与恶其实时相伴而行。是选择善或者选择恶,这就在

于一个当时的思想与态度了。自己选择的是善或者是恶,当然这就需要一个人把握一个度或者采取

所选择的分寸了。

善过火了可能就会演绎成恶,这叫物极必反。恶适中了也可能达到善,这谓之为因祸可得福。

这就好比你帮助一个人原本就是善,如果因为你一直的善却惰化了别人自身生存能力,这叫好事多

磨。如果你有意敲了别人一棒,这是一种恶,可没有想到别人因为你这一棒,却匆匆发现曾经患有

失忆症的他,因你一敲反而让他不再失忆了,那么你这恶或许别人还会感激你,这叫坏到极点反而

善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告诫后主刘禅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就偷金”。偷一颗针于我们感觉中那永远不能算恶的,而偷金我们人人都可以谓之是罪是恶了。

善与恶没有大小、类别之分。而在于一个成长过程用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方式来面对生活。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选择,不同的素质层次的人,他们在选择生活与面对生活时,对于

善与恶的选择也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决定善与恶的区别,什么样的素质,也就注定了善与

恶的反差。

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面对小偷,或许有的人视而不见,其实这就无意间选择了恶,但有的人

却挺身而出,那他就选择了善。

什么是人性的善?什么又是人性恶?答案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评定一个的行为是善或者是

恶,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与原则来定位呢?

人性善与恶的区分标准其实如此的简单,那就是法律、人性、尊言、伦理。

凡是遵从了法律、尊言、道德、伦理的行为都可以谓之为善;反之则为恶也! 影片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偏见、责任与畏惧,这些深奥的人性问题都在黑白的影像中明澈的展现出来。故事里,Atticus说给孩子们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because mockingbird don't do anything but make music for us to enjoy.

而Tom的死,就如同知更鸟的死,将人性的粗暴残忍暴露出来,尽管如此,我依旧能看到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懂得了怎样尊重他人和坚持自我。

面对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孩子。生活永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和理解。它永远在某个角落里等着你,出来吓你一跳,让你惊喜或痛苦,推翻你心中刚形成的概念。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接受生活赐予的磨砺,成就我们特有的性格与气质。

      人生的善恶问题。善良与罪恶并存,因而应该欣赏他人美德并以同情态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生活来理解他人的罪恶。 罪恶威胁着无辜者。 同情与理解在良知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与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具同情和理解之心,而同情和理解的方式是教育的最佳途径。 种族歧视与社会等级的虚伪。 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问题。人活着不泯灭良知而又不丧失希望、不愤世疾俗是

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