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中人物」吴芳吉

 雲泉 2017-12-15

吴芳吉,号碧柳,自署白屋吴生。江津县人,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生于重庆,父经商。吴芳吉自幼聪颖,7岁入重庆大梁子左营衙门小学读书。其父经商破产,并因官司被捕入狱,母亲不得不带他回到江津。1906年,他入江津白沙聚奎书院就读,年仅 10岁竟自作状词,步行去重庆为父辩冤。县吏见其年幼,情词恳切动人,便释放了他父亲,让其全家团聚。

「蜀中人物」吴芳吉

吴芳吉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3岁时作《读外交失败史书后》一文轰动乡里。1910年,吴芳吉被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录取。后因清末政局动荡,学校迟迟未能开学,直至民国建立,他才赴京入学。

清华学校开学后,校内学子对洋人蔑视中国人极为反感。一次一美籍教师无理辱骂何鲁和黄秉礼二同学,激起公愤,各省同学按籍选代表与之交涉,吴芳吉代表四川学生。但校方维护洋教师利益,开除了所有学生代表的学籍。事态扩大后,教育总长范源濂出面,改令代表写悔过书后复学,吴芳吉认为“为人代抱不平,无可悔过。”愤而离校回乡。归途中,贫病交加,甚至靠乞讨度日,辗转 5个月,备受艰辛,抵家后便大病一场。病愈后,他写了70首诗寄给好友吴宓,吴宓回信赞扬他的诗才并给以鼓励。此后吴芳吉即醉心诗歌创作。

1915年,吴芳吉赴上海右文社校对《章氏丛书》,回四川途中至忠县,被北洋军疑为护国军间谍而捕获,险遭杀害。脱险后他写了《弱岁诗》19首,历述数年耳闻目睹之列强侵暴,政治黑暗,兵匪横行,人民的苦难和自己坎坷遭遇。他在《痛定思痛行》中写道“从来世运有通塞,未有如今繁且亟。此生讵知偶然来,会当刷羽振六翮”,他以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大节自励。两年之后他在《戊午元旦试笔》中写道:“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他决心以诗为号角,为投枪,唤醒民众,射向敌人。

吴芳吉回乡后在重庆《强国报》任过编辑,在永宁中学教过书。家中曾两度遭洪水,贫困中,好友吴宓、谷醒华、汤用彤等10余人慨然解囊为他代偿债务。

「蜀中人物」吴芳吉

1919年秋,吴芳吉任上海《新群》杂志诗歌编辑,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他发表了《小车词》《婉容词》《两父女》等新歌,一时广为流传。他的诗,语句竭力使用俚语方言,文体、音韵则借鉴西方改革诗体,但乐府诗的歌行格调、抑扬顿挫、清新素雅的特点则加以保留。他认为时代精神,人的思想、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诗体也应该改革。他表示:“读古人之诗,非欲返作古人,乃借鉴古人之诗以启发吾诗;读外人诗,断非谄事外人,乃利用外人之诗以改良吾诗。”由于他不介入当时上海文学界的派系斗争,而遭到攻击,骂他是“疯子诗妖”,说他的诗“非驴非马”。他由于是外乡人得不到支持,1920年 8月被迫离开上海,到长沙明德中学任教。

吴芳吉在湖南期间与友人创办了《湘君》文学季刊,成立了红叶会。他的好友吴宓已在清华大学任研究院主任,从北京来电邀吴芳吉赴清华任教,吴芳吉以被清华无理开除为由加以谢绝,而应聘于西北大学。1927年起,他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后受友人江津县长谷醒华之邀,回乡任教于江津中学,他以德化人,谆谆善诱,使校风为之一振。

1932年4月,吴芳吉应加拿大友人文幼章之请,赴重庆为基督教青年会演讲,他为听众朗诵了他以十九路军抗日为题材新写的诗《巴人歌》。因他当时已患肺病,加之情绪激动而晕倒于讲台上。

「蜀中人物」吴芳吉

1932年5月 9 日,吴芳吉病逝。他生前辑有《白屋吴生诗稿》,逝世后,挚友吴宓等人编印了《吴白屋先生家书》《白屋嘉言》《白屋家书》。但自那以后,白屋诗被冷落近半个世纪。近年恢复民族文化,《星星》诗刊重新发布了《婉容词》,

1982年 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屋诗选》。《成都大学学报》、《成都晚报》《社会科学研究》及香港《大公报》等,相继登载文章介绍、研究吴芳吉,台湾还出版了他的诗文集。列入四川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的《吴芳吉集》,已于1994年由巴蜀书社出版。

(原载:《四川省志 人物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