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93年比利时学者首先发现2例华裔女性因减肥服用中草药后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她们都具有肾组织广泛性纤维化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故当地学者将具有此特征的病变命名为“中草药肾病”( 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不久后此类现象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此后至 1998年德国、日本、英国等地均陆续报道临床表现相类似的“中草药肾病” 我们南京总医院在国内最早(1998年)发现并报导所谓“中草药肾病”在黎磊石、刘志红院士的关注下全研究所集中力量对此病开展了深入研究,最终明确所谓“中草药肾病”其实就是有些中成药中含有人体毒性物质马兜铃酸对人体脏器带来的损害。研究推翻了“中草药肾病”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诊断名词,将此类病变统称为“马兜铃酸肾病”。产生的毒性本人参与了首例患者救治过程,并将此例患者的救治过程及诊疗心得做过详细报道(见附篇),以警示同行引以为鉴。 马兜铃酸是一种生物毒素,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及细辛属(Asarum)等马兜铃科植物中,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等,因其有清毒、利尿消肿之功效,而广泛地被作为原生药材入药或炮制解毒用。研究已经明确这类植物可直接引起肾谖细胞的坏死或凋亡,也可引起肿瘤。由于这类植物对肾脏的损害不是轰轰烈烈(通常无剧烈腰痛、肉眼血尿、少尿等),故其对肾脏的伤害很少能被早期察觉,当发现肾损时已属晚期,病变难以逆转。所以,临床上要重视对一些含马兜铃酸中草药对人体脏器损害的预防。引起马兜铃酸肾病的常见中成药和方剂有: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汤)、排石冲剂(排石汤)、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丸、复发珍珠暗疮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这类药剂主要含有关木通或广防己或青木香或细辛等成分。(摘自黎磊石、刘志红主编《中国肾脏病学》P1403). 马兜铃酸肾病主要表现四个亚型: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功能障碍和诱发肿瘤。 中医、中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库,为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也发现了一些中药存在一定的毒性,盲目使用会引起人体脏器的损害。就肾脏损害而言,中草药所致肾损害的常见症状是:多尿、少尿或血尿、蛋白尿、水肿、恶心呕吐、腰痛、腹痛等,严重者可昏迷或死亡。造成中药性肾病的原因包括误服、过量、药源污染、煎药不当、蓄积中毒、轻信偏方秘方等。对于初次使用中成药,应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全面检查肝肾功能。不建议长期(连续一至数年)不间断使用同一种药物。 (俞雨生撰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