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高手,是先学会碾压过去的自己!

 广益堂 2017-12-16

你有想过你这一辈子都会平庸至死吗?也许生活的柴米油盐,让你在一路攀爬的过程中,更加负累前行。你今天想着超过这个人,明天想着超过那个人,做着白日梦地度过每一天。


但其实,我们最应该超过的人是——过去历史中的自己。今天分享一篇导师团One鹏的文章《如何成为碾压自己的高手(上篇)》,期待下篇的读者,可以关注下他的公众号,一个烧脑有料、升级认知的知识库。


如何成为碾压自己的高手(上篇)


我们总是一次次的迷茫,一次次的彷徨,却依然在一次次的低水平勤奋中画地为牢。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急需改变现状,急需突围自我,急需展露锋芒。


我们急需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寻找和发现更多成长的路径,借鉴学习高手思想,快速完成精进跃迁。这其中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成为碾压自己的高手!


认知

A

这词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我确实是今年3月份才第一次听说。不知道这词时,活的挺潇洒,但是自从认识了它,我的生活开始被焦虑填充。


尤其是听傅盛说,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认知更本质的是无法量化。



无法量化的含义就是,我和别人的差距可能会无穷大,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差距、去寻求追赶,进而碾压自己。


那到底什么是认知呢?


《辞海》中的解释是认识和感知。

《百度》的解释是指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后者明显更亲民,看着这四个关键词:知识,应用知识,信息加工,心理过程。都懂!


但为什么每个人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


我曾被一个问题困扰过很多年。

读小学那会,流行一种“裸眼3D”图。在别人的阵阵欢呼声中,我只能像个东郭先生一样混在小伙伴群里滥竽充数。


图的奇特之处在于,普通的画经过特殊的加工,观看时,对眼到特定的位置,才能一窥全部的奥秘。我发现不了其中的特别,但这种特别却客观的存在着!

我实在看不出来!


当时没在意的问题,没想到后患无穷。

初中的几何和物理开始让我大跌眼镜,我怎么都想象不出辅助线、立体图形的样子。曾一度怀疑自己患上“无立体感综合征”,更怀疑自己的视网膜系统存在天生的缺陷。


勉强读完初中,却在高中被这个“病”折磨的半死,分科时只能选择了文科。但那烦人的高数,不管我选文选理,都在那里。

无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巴普洛夫试验。


研究者在狗的喉咙处插入一个细管,用来收集狗看到食物时所分泌的唾液。一开始,在它每天吃肉时都会有铃铛声出现;结果没过多久,它只要听到铃铛声,不管有没有肉,都会分泌唾液。这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我看到这些立体思维较强的学科,所产生的厌恶感不正是条件反射吗?


这还不是更糟糕的,比厌恶更可怕的是绝望!


再后来,我看到了塞利格曼试验。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看到这些立体思维较强的学科,所产生的无助感不正是习得性无助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具备立体的知识,却从对心理学知识的思考中,找到了问题可能的根源,这其中所经历的心理活动,让我将以往的认知推倒重塑,进而看到棱镜中更多的折射面。



格局

B

其实,条件反射和习得性无助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果处理不好,消极蔓延之后就会带来一些列的问题。


前段时间,换了工作,和之前的工作类型截然不同。

因为新工作需要大量的财务知识,唤醒了大学时光多少不堪的记忆,这两种情绪又开始如影随形。



刚开始,我对财务知识没那么重视,我就根据自己之前的三脚猫财务基础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写了一份发展报告。

一天之后,老板返回了他的修改版。


打开的一刹那就傻眼了,漫天遍野的红色,完全找不到黑色的余地——他用了修订模式,已经面目全非了。

之后,我花了三天时间,用心研究了他的改文手法和突出重点,但并没有看太懂。


直到后面有一次开会,我被问到一个有关经营性现金流、两金、财务成本、带息负债的问题时,没回答上来。

也正是这次突如其来的窘迫,才让我硬着头皮下决心彻底解决财务这个短板。


在学习财务知识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自己进入未曾了解过的未知世界。

比如上市公司在做账、审计公司在审计财务报告、港股和A股的信息披露及修改规则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曾经看似特别Low的问题,却严重影响着公司的运行。如果不懂规则,作为领导者极有可能把企业带到万劫不复的困局。


有了财务知识,我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会多加入几个维度,看待问题的角度竟然和老板的交集越来越多了。


假设,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平面,把每一种认知都看成一条直线,那么直线越多,相交切割后的精神世界就会越丰富。当把平面升维到3D、4D、5D……把认知设定成无限多时,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之前,我看问题也许只用了市场、管理方面的知识,当我思考问题的逻辑中加入财务及财务带动的一大部分知识时,我看问题的维度和深度便有了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我思考问题的模型呈数量级提升了科学化。



这就是认知深度!有深度的认知更能普遍的解决同类问题,启发我们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从而更接近事情的真相或本质!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个股票的K线图,有人看到的是绿肥红瘦,有些人看到的是量价齐升,有人看到的却是庄家运作手法,有人看到的是公司经营状况……


四种看法因认知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追涨杀跌、乌合之众由此而来。在这里,用格局高低作为认知层次的区分也许更合适!


记得《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宫二对叶问告别的时候,回头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没能走下去,希望叶先生能把这条路好好走下去。”


一句大道至简的对白竟惹得无数高手泪目,这也许就是格局的邂逅。



临界知识

C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的智慧。


李笑来中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有一次,听物理老师讲了一句话:每一章开头都是先讲一个定理,后面再衍生一些应用来证明这个定理,如果你们能够掌握这些定理,那一定可以学好物理这门功课。


李笑来记着这唯一在课堂上听到的话,用了几天的时间把三年的物理课本全部消化了一次,结果他的学习成绩飞速提升,之后一直名列前茅。

这些定理本身就是临界知识,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把他们呈现出来,李笑来在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列的加工和思考,进而在自己的思维里也形成了归纳和演绎的模型。正是临界知识和模块化思维的共同作用,让他在短期内完成了成绩和思维方式质的飞跃。


掌握临界知识,是可以快速的提升认知水平的!有些知识经过一定的加工和积累能够发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这便是应用临界知识系统产生的巨大威力。



也许,那个时候的思维模式直接成就了现在的他。


但为什么同样的知识经过不同的内化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基因传》说,基因为人类编好了剧本,却为人类留下不按剧本演戏的空间。同样的基因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相互关系,而在基因上留下“基因记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诊断和基因剪辑两项技术将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一个人的基因诊断,可以判断他患不同疾病的几率,同时也可以预测性格、偏好等。基因剪辑则是通过对有缺陷或有病变的基因进行修补或替换,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因本身就是底层规律,早已客观存在却暂时未被揭晓谜底而已。


如果把基因换成底层规律,在底层规律框架搭建中,你会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诊断,进而选择对你有吸引力的或对你达成目标有帮助的知识去填充。


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你会发现已经掌握的有些知识并不能适应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或更高级的思维模式,于是你会选择更高级的知识去替代,以求“门当户对”!


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就是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尤其是预测未来的预知能力,极有可能是继学历优势和关系优势之后最大的红利!

那底层知识框架又是如何搭建呢?



反思

D

第一次认识反思的威力,是从一个兄弟口里得知。

杰子是我大学时期的室友,四年旷课无数、时有沉溺游戏、醉生梦死,挂科、重修当然也不会缺席。

这样的毕业生看起来没有卵的竞争力啊!怎么看都没有!


大四双选会,秋招现场,他求职了一家高大上的通信公司。

一个“学历、学科、学分”毫无优势的三无人员,居然在两轮笔试四轮面试的角逐中,成功猎杀多名博士、硕士、学霸,成为那一年,班级最红人。


我当时,只是觉得可能兼职的经历历练了他,让他得以侥幸胜出。(虽然侥幸六轮的概率确实特别小,但我实在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二年,他跳槽去了中国移动,因为那是一份离家近、清闲、工资又高的工作,当然也是养老的好地方!

但一年后,他又跳槽了!这一次是炸裂的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最赚钱公司。


看他的成长路径,三年三跳,而且公司都很好,在优秀的团队中他亦是优秀中的佼佼者,这绝对不会再是偶然了!平时的交流谈吐都可见端倪。


我特别好奇的去请教了他逆袭的秘籍,却只得到两个字:反思!每天反思!


当时以为是玩笑话,随便一听,一笑而过,反思?谁不会!



第二次认识反思的威力,是在2014无意中看到陈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翻看之前我没抱任何希望,是买书拼单并带着猎奇的心理买来的。


但是,看完两个序言之后,我就彻底改变了对书和作者的看法,开始对其中的内容充满期待。


从默默付出到一夜成名,从命运的垂青到精神的失控。短短四年,他便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那就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距离。


是偶然的西藏行走,让他在天地之间感受到行走的力量。持之以恒之下,这股力量让他慢慢变得强大。


也是这次契机,他开始反思自己,开始寻找能让自己平静的“内核”。


他发现,行走的力量是一种让心归零,让人重拾自我的神奇力量。是一种对话自己、对话自然,在对话中找寻本真的超能力量。是另一种对生命的禅定。


在反思中,他探索到生命的真谛:漫长道路中的内心修行。


所幸,我在看完陈坤的书后,开始经常有意识反思自己。


通过每天的记录、反思,来总结每天的收获。周末、月末的回忆反思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大多数时候,后面的认知高于前面的认知,所以在看反思记录时总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以“旁观者”姿态重新审视思考路径时,每一次都收获满满。


现在回去看一年前的反思,总会觉得改良的地方很多,一年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做的更好了,这就是进步。


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等待复利效应的裂变。我们要的不是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而是做的更好!



刻意学习

E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用更高级的心里表征(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是对思考过程的思考)能力。



回到我高中克服立体几何的事情上。

前面提到我出现了条件反射和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厌恶和恐惧深深困扰着我。


但高考数学卷中,立体几何占到20多分,我还没人性到直接放弃这么多分的地步。

于是,我选择推到现有认知,重塑我对立体几何的看法。


通过熟记定理,掌握最基本的工具;在练习中,克服心理障碍。在破解中寻找成就感,原来也没那么难!


尤其是引入了向量的解决方法后,一周时间便把立体几何的问题全部解决;通过立体几何,顺便把向量的知识也进行了一次更好的复习和应用,高考中这两个知识点的内容拿到了满分。


多年后,在《刻意练习》、《好好学习》和《学习之道》中均看到了类似的练习方法。


1

对基本知识画小圈,对知识板块持续刻意的进行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我在立体几何的定理学习中,以及开头对于认知定义四个关键词:知识,应用知识,信息加工,心理过程的分解是解释,其实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罗振宇说,李笑来是中国最会发明概念的人,在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讲述了200多个概念,这不就是模块化的思考方式吗?无数次的画小圈,形成了模块化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把知识更好的串联,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错乱!



2

将基本的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在管理学当中会涉及很多模型,比如有二八模型、PDCA、PEST、SWOT等。每一个模型都是很多基本知识的组合,运用该模型可以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多个模型同时使用,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得到提升。这些模型的集合体一般在知名咨询公司的研报中会看到,原因不言自明。


还有一个合成更大知识能力单元的方法,那就是在读书中,用现在的增量知识去激活脑子里的存量知识,并在二者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前几天,我在读《明朝那些事》时,看到组织机构的设置总会不自觉迁移到企业,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自身的思考架构呢?



3

在各知识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的智慧。

还是这段话,如果我们用模型(临界知识)组成的框架(元认知)来安排经验,那就会极大的提高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在刚才模型的基础上,将思考思维平移到职场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把模型当作临界知识去改善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芒格正是用这种思维方式,衍生出寻找高手失败的秘密,进而成就了自己的成功。


导师寄语

你以为“认知-格局-临界知识-反思-刻意练习”,全文下来是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吗?其实不然,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开始蜕变,都会有全新的链条、全新的领域。无需担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思维迭代与精神迸发,只需要享受升级的过程就好。


曾经看不出的立体图形,作者用文字跃迁完成了这一表述,他用时10年Plus走过的坑,被他再度填满,重新启程。


我们相信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段路途都有新的风景,相逢高处时,或许我们只剩下20%的伙伴。但不必担心,因为独自闯关打怪的经历,让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很多人说:“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因为并未对认知有着透彻的洞见,且进行深刻践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