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干的功能和脑干损伤的简单介绍

 我爱解剖学 2022-02-23

脑的发育

脑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分化发育而成,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均较脊髓复杂。在胚胎早期,由外胚层演化出的神经管和神经嵴,为整个神经系统发生的原基。

胚胎4周末,神经管的前部分化为前脑泡(prosencephalic vesicle)、中脑泡(mesencephalic vesicle) 和菱脑泡(rhombencephalic vesicle )3个脑泡。

在胚胎5周,进一步分化成5个脑泡,其中前脑泡发育为端脑泡和间脑泡,中脑泡变化较小,发育为中脑,菱脑泡发育为后脑泡 (metencephalic vesicle )和末脑泡(myelencephalic vesicle )。

此后,初脑泡的侧壁向左、右 膨出形成左、右大脑半球;间脑泡形成间脑,且每侧向外生出视泡,将成为眼球和视神经的神经成分;

后脑泡的腹侧发育成脑桥,背侧发育为小脑;末脑泡仍保持管状形成延髓。

随着脑的分化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内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系统,其中左、右 大脑半球的内腔发育成左、右侧脑室,间脑中间的裂隙成为第三脑室。

中脑无明显变化,其内腔仍为一细管,称中脑水管。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的间隙则扩大成第四脑室。

Saying
  • 为什么要文首添加一段关于脑的发育内容?其实源于一个无厘头的想法——脑干为什么要被称为“脑干”?将中脑、脑桥、延髓归为脑干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从胚胎发育的角度看,中脑、脑桥、延髓各自来自不同的脑泡;脑桥与小脑共同来自后脑泡,是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在小脑中,起着连结作用的白质中以小脑中脚最为粗大,与脑桥相连。而仔细想想,之所以被命名为为“脑干”,可能就是因为在发育成熟后,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树干或柄状的样子,所以被归于一处。但是在功能上,脑干却不仅限于连结或者支撑,他与端脑一样,属于高级中枢。所以,脑干的灰质内的核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灰质内的纤维束联通这中枢各结构以及与外周相联系。与端脑相比,它仅是功能相对较少、偏简单化。而“脑干”这个名字可能会带来某种误解。(其实这样的一个问题并无什么深究的意义,但是却能引自己去寻找证真或者证伪的证据,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便是对各结构本质的另一次深入思考。)

  • 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的理解,还是不得不强调几个老概念。白质、灰质,核团、纤维束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运动、一般、特殊。红字部分可以从神经元的结构来区分,白质为神经纤维聚集之处,灰质为胞体与树突聚集之处,核团为灰质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之处,纤维束则是白质内起止、行程、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蓝字部分归结到深处是位置的区别,因为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所以可以推出躯体与内脏的相应定义。至于一般与特殊,与特殊感受器及腮弓演化物有关的被称为特殊,而此类特殊结构仅位于头颈部。(对于此部分的理解再次感谢丁香园站友万老师)那么脑干中神经核、纤维束的理解便可以直接从本质上开始代入去思考、去对应。

  • 最后将教科书上的典型脑干损伤的部位及临床表现列出,在解剖的学习过程,是从解剖基础往临床应用进行推导,临床应用能够辅助理解解剖;反过来思考,出现这样的一个症状,他的解剖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此处的损伤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而不是在别处?是由于位置与功能的对应。在理解的脑干的过程中,结和各段的切面去理解是最佳的。若能在二维的基础上,建立起三维观,就会有更好的外科应用性,也能增进理解。

典型的脑干损伤部位及其临床表现

来自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分支构成脑干丰富的血液供应网络。除了少见的外伤和肿瘤占位压迫因素之外,脑干的损伤通常由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性病变(梗死或出血)所致,其分支的病变常可累及供血部位的若干神经核和纤维束,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脑干损伤部位及其临床表现如下:

01
延髓内侧综合征(medial medullary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伤,又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alternating hypoglossal hemiplegia)。通常由椎动脉的延髓支阻塞所致。

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锥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②内侧丘系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③舌下神经根受损: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偏向患侧。

02
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又称 Wallenberg 综合征,由椎动脉的延髓支或小脑下后动脉阻塞所致。

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三叉神经脊束受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②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③疑核受损: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④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受损:同侧Homer综合征;

⑤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

⑥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03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basalpontinesyndrome)

如为单侧受损,又称展神经交叉性偏擁(alternating abducent hemiplegia)。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阻塞所致。

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锥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②展神经根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眼球不能 外展。

04
脑桥背侧部综合征(dorsal pontine syndrome)

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引起一侧脑桥尾侧或颅侧部被盖梗死所致。

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展神经核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双眼患侧凝视麻痹;

②面神经核受损:同侧面肌麻痹;

③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眼球震颤;

④三叉神经脊束受损:同 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⑤脊髓丘脑束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⑥内侧丘系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⑦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 通路受损:同侧Homer综合征;

⑧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05
大脑脚底综合征(peduncular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伤,亦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alternating oculomotor hemiplegia)(或Weber综合征)。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阻塞所致。 

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动眼神经根受损: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 瞳孔散大;

②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上、下肢瘫痪;

③皮质核束损伤: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06
本尼迪克特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

累及一侧中脑的被盖腹内侧部。 

主要受损结构及临床表现:

①动眼神经根受损: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②小脑丘脑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和红核受损: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③内侧丘系受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