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轩·朱砂艳·指尖流淌出诗篇

 明远小筑 2017-12-16

明 月 軒

篆刻之美

金色的银杏树下老太在闲聊,午后的阳光从南面微微斜射,为十二月的深冬铺上一层暖意。

有一处小院,正门厅展出着篆刻作品,右侧的房屋作为传习篆刻的讲室。在这里,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在这里,可以静心的凝神于技艺。

明月轩里,先生和学生讨论着篆刻的心得,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着轻微的修改。每一刀都要控制好力度,又不能失掉对整篇布局的考究。不禁为这份匠心感动。

学生临摹作品——锦官城

同作为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书法仍被众人传习,然而与书法不分家的篆刻却较少有人问津。但这门技艺却有着很多精妙玄机之处,并且我们能从篆刻作品中窥见更多的中国历史。

俗话说,“唐宋以后无印章”,因为篆刻的鼎盛处于秦汉。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一脉跨过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秦汉有了官印和私印,而室名印的开始则始于唐朝。唐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泌曾有“端居室”的三字白文印,被看作斋号印的始源。

斋号印——端居室

在篆刻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格式——九叠篆,屈曲盘旋,笔画稀少的字都写为六叠、七叠,甚至十叠,或十叠以上。这让印章看上去像似编织物,也好似门窗花格。这一形式,在宋代大为流行。然而宋代印文的“九叠篆”,虽笔画间增加“曲意”,但纤弱平板,千篇一律,既缺创意,亦乏变化,所以现今篆刻者并不足为法,认为其篆体早已丧失秦汉古印的美感。

九叠篆——鹰坊之印

当今的书法、水墨画作品中仍以篆刻印章作为收尾,篆刻也自成一派艺术。篆刻创作依旧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变体,也将佛像、经文纳入了篆刻的范畴,让行云在刀刃上的艺术更加丰富。但老一辈的先生们还是更加奉行有章法、重规范的编排,似乎也是在强调自由发挥中严谨缜密的凿刻精髓。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西蜀印社副社长李南书印存

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镌刻艺术既强调了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架构,又将艺术的想象力浓缩于方寸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明月轩中陈列的这些小而精的艺术品。

哈哈

深深庭院

笔触唧唧

眉目远山如青黛

银杏金衫路儿弯

喧嚣中觅一静处

悄悄叩开古往

缓缓传习文史

文房中的朱砂艳

丝丝坠入明月轩

明月村·明月轩

让我们将文明沿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